首页English
  • 时政
  • 国际
  • 时评
  • 理论
  • 文化
  • 科技
  • 教育
  • 经济
  • 生活
  • 法治
  • 军事
  • 卫生
  • 养生
  • 女人
  • 文娱
  • 电视
  • 图片
  • 游戏
  • 光明报系
  • 更多>>
  • 报 纸
    杂 志
    光明日报 2012年04月23日 星期一

    劳动者之歌

    飞翔,载着生命的希望

    ——记交通运输部北海第一救助飞行队队长、救助机长潘伟

    《 光明日报 》( 2012年04月23日   04 版)

        走进交通运输部北海第一救助飞行队的训练场,一架大型直升机旁,一名戴着墨镜,面容白净的飞行员正在给几个队员讲解直升机实操要领。这人可不一般:他开飞机的技术一流,却总置身于“生死一线”;当天气恶劣飞机无法出港时,他驾驶的救捞直升机却频频起降;他不顾危险,成功救助遇险群众422人,安全救助飞行1300小时……他就是交通运输部北海第一救助飞行队队长、救助机长——潘伟

        临危不乱 尽显英雄本色

        走进北一飞荣誉室,墙上的锦旗分外醒目:“海上神鹰,渔民救生”、“战风斗浪展北海雄鹰风采,抢险救生现中国救助真情”、“抢险救助,为民解难”……每一面锦旗的背后,都是一个营救生命的故事——

        2007年4月30日下午,寒风瑟瑟,天下起了雨。在威海东南140海里附近,一个渔民因钢缆断裂被打伤,重度昏迷,急需救助。气象条件不佳、飞行距离超出规定,潘伟可以选择不飞。然而凭借丰富经验,在对飞行距离和油量反复计算后,潘伟对机组下令,出发。

        飞行中,由于逆风愈劲,超出预计时间20分钟,返程油料可能不足。潘伟集中精力,精确运算,找到了突破口——“用无线电告诉渔船船长,看到飞机,请他在船头点上火把,节省我们搜寻时间;救助中,不用担架用绳套,节省担架绑扎时间。”他对机组人员发布指令。

        借助火光,潘伟快速飞到渔船上空,可朝下一探,发现缆线和渔具几乎封闭了登船的空间。“机长,没油了,时间来不及了,必须放弃!”机组人员催促道。这时,渔船在5米多高的风浪中左右摇摆、上下跳跃。渔船上的人抬着伤者,正眼巴巴地望着飞机,把生的希望寄托在他们身上。

        “让渔船停船!”潘伟沉着反应,“从开始停船到船完全停下来,中间有10到20秒的惯性时间。我们就抢这20秒,作最后一搏!”……

        通过准确抛投引导绳和担架,并实行飞机超低空惊险飞行与渔船同步,受伤渔民最终被安全收回机舱。飞机在最近的威海机场安全落地,伤者被迅速送到医院——此时,油箱指示针指向了“0”……

        如此运筹帷幄,究竟是怎么做到的?“靠的是潘伟平时苦练技术、勇于创新。”交通运输部救捞局党委副书记余世成一语道破。

        刚到救助飞行队时,从事海上人命救助的直升机是从美国引进的,全英文操作系统、更高的技术要求让一直驾驶苏制直升机的潘伟犯了难。凭着一股敬业精神,潘伟从攻克英文操作手册开始,把床上、玻璃上、镜子上……贴满了专业英语词汇纸条,走到哪儿,背到哪儿;学习实操技术时,他刻苦训练,以优异成绩通过了救助机型的全部科目考试,还先后取得了美国西科斯基S-76机型教员机长资格证书和欧洲直升机公司EC225机型机长资格证书。

        勇往直前 彰显生命价值

        2003年,当得知交通部成立了海上救助飞行队,急需飞行高级人才时,已是部队直升机大队长的潘伟放弃商业公司的高薪聘请,与在北京的妻女分隔两地,开启了与风险相伴的职业生涯。

        2010年3月12日,长岛县砣矶岛乡的孕妇王维利突然羊水破裂,而当地医疗条件有限,没有麻醉师,不能接生,而腹中胎儿脐带绕颈,情况紧急!当天刮了七级大风,返回内陆的渔船都不肯出航,王维利的家人只好向北一飞求助。正在空中执行任务的潘伟接到救助信息,原本坐船要1个多小时的路途,只花了20分钟就赶到了现场,把王维利送到了烟台市区的医院。医生说,孩子晚到半个小时可能就没命了。第二天,孩子出生,念在感恩,王维利夫妇为她取名张知恩。

        对潘伟来说,这些救助只是他几百次救助事例的缩影……

        “总和死神打交道,说从不害怕是骗人的。”平均两天半执行一次飞行任务,潘伟的工作压力不小,“救助事业更需要的是一种精神。当我看到风浪中遇险者那渴求生命的目光和期盼救援的手势,我就会被深深打动,就是冒再大的风险也要将他们救起来;当我将濒临绝境的遇险者一次次从死神手里拉回来的时候,我会感到自己从事的事业如此神圣、如此崇高。”

        坚守信念 在风浪中前行

        在北一飞,有一群潘伟的生死弟兄。“把我的命托付给他,我放心。”机组队员,湖北籍帅小伙王军一脸轻松地说。身为救生员的他,在被放下直升机的那一刻开始,生命就掌握在机长和绞车手手里了。

        带新飞行员上天,难度大、危险高,潘伟一步一个示范、一步一个讲解,不厌其烦。凭借过硬的本领,潘伟先后培养了5名机长、4名副驾驶,缓解了救助飞行队人才匮乏的压力。

        如今,北一飞拥有10架国际先进水平的直升机,150人的高素质人才队伍,随着大型直升机配备,双、三机同时出动,多人救助更加迅速;同时北一飞还与邻近的渤海湾石油平台达成协议,帮助分批次转移被救人员,救人效率显著提升。

        “如果国家没有发展,人民没有强大,海上救助事业只能是心有余而力不足,不可能做起来。”潘伟反复地说,“我就是普通人,在特殊岗位上作贡献。守护惊涛骇浪中的生命,是我们的职责。”

        (本报记者 邱 玥 赵秋丽)

    光明日报
    中华读书报
    文摘报
    出版社
    考试
    博览群书
    书摘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日报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