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English
  • 时政
  • 国际
  • 时评
  • 理论
  • 文化
  • 科技
  • 教育
  • 经济
  • 生活
  • 法治
  • 军事
  • 卫生
  • 养生
  • 女人
  • 文娱
  • 电视
  • 图片
  • 游戏
  • 光明报系
  • 更多>>
  • 报 纸
    杂 志
    光明日报 2012年04月23日 星期一

    文化强市百城行(41)

    毕节:多彩乌蒙构筑文化高地

    《 光明日报 》( 2012年04月23日   04 版)
    美丽毕节
    金坡杜鹃红似火
    文化地标 织金洞银雨宫 聂宗荣 摄影

        ■毕节市委书记秦如培: 以高度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培育具有毕节特色的文化品牌。

        ■毕节市市长张吉勇: 建设文化强市,为试验区跨越发展提供精神支撑和动力支持。

        主持人语

        “自然资源是有限的,而文化资源却是越挖越丰富,永不枯竭。”本着这样的认识,毕节高度重视对传统文化、特别是民族文化的保护和发掘,努力构筑精神文化高地。在推进文化大发展大繁荣过程中,毕节坚持经济、文化协调互动,着力提升文化发展的区位优势,走出了自己坚实的“步伐”。本期《文化强市百城行》走进贵州毕节。

        ——栏目主持人 杨 亮

        4月的毕节,“百里杜鹃”花开漫山红遍。2012年中国贵州百里杜鹃国际杜鹃花节,再次让来自四方的游客,沉醉在多彩的贵州毕节。

        自1988年经国务院批准建立毕节试验区以来,已有24个年头。毕节试验区在“开发扶贫、生态建设、人口控制”等方面,始终肩负“近期作示范、长远探路子”的使命,充分发挥了“先行先试”的功能。近年来,毕节市秉承试验区的优良传统,着力推进经济、文化协调互动。如今,毕节的文化改革发展,犹如百里杜鹃花开,红红火火,分外惹眼。

        全力构筑“精神高地”,凝聚发展力量

        在“感动中国2011年度人物”颁奖典礼上,来自毕节的阿里木高票当选。一时间,这位将10年来卖出30多万串羊肉串攒下的10多万元,全部捐献出来资助了上百名贫困学生的慈善家阿里木,感动了千千万万的人。很多网友亲切地称他为“烤羊肉串的慈善家”。

        “快乐的巴郎,在烟火缭绕的街市上,大声放歌。苦难没有冷了他的热心,声誉不能改变他的信念。一个人最朴素的恻隐,在人群中激荡起向善的涟漪。”这是推选委员会给他的颁奖辞。

        阿里木这样的全国道德模范人物,是毕节市在近年来着力提升城市文化软实力,大力推进精神文化建设中涌现出来的典型代表。试验区成立以来,毕节广大干部群众在践行“三大主题”实践中,更是凝炼形成了“坚定信念、艰苦创业、求实进取、无私奉献”的试验区精神和“践行使命、勇于探索、艰苦奋斗、拼搏争先”的新阶段试验区精神。试验区精神有机地构成一个精神整体,反映了毕节历史文化特征和试验区文化特质,是毕节最鲜明的文化符号。

        毕节市委副书记周荣向记者介绍说,近年来毕节市委市政府在推进经济社会发展的同时,高度重视精神文明建设,充分发挥文化在社会发展中的引领作用,全力构筑“精神高地”。“抓理论学习促认同,抓舆论引导求认知,抓文艺创作塑灵魂,抓文明创建夯基础,抓对外宣传扩影响。”毕节市通过采取“五力并举”的有力措施,改造干部群众的主观世界,夯实试验区人的底气、骨气和志气,为推动加速发展、推动科学发展奠定了坚实的思想基础。

        “构筑试验区精神高地,是践行‘三大主题’在精神文化层面上的生动写照;是毕节站在新起点、勇攀新高峰的不竭动力。”毕节市委常委、宣传部长胡吉宏说。

        体制改革先行一步,理顺机制催生活力

        2011年10月,毕节文化体育广播电影电视局正式挂牌成立,这是毕节按照省、市关于文化体制改革时间表和路线图,大力加快文化体制改革取得的又一标志性的重大成果。在这次整合中,原地区文化局和体育局,以及新闻出版局、版权局被撤销,职能整合划入新的文化体育广播电影电视局,文化管理体制更加科学、合理,运行更加顺畅、高效。

        与此同时,公益性文化事业单位改革全面完成。2011年7月初,毕节市图书馆、群艺馆、博物馆在市文改文产工作领导小组的统一部署下,重新设置岗位,实行全员竞聘上岗,并分岗位按系数设立薪酬,实行以岗定薪、岗变薪变。10月,市图书馆、群艺馆、博物馆三个公益性文化事业单位和各县市(区)公益性文化事业单位的劳动人事制度改革、收入分配制度改革、社会保障制度改革等已全面完成。

        市电视台、广播电台等经营性文化单位,全部面向市场,创新运营模式。新推出的“定制式”节目制播模式,实现了制播分离,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大幅提升。《毕节日报》下属企业的现代企业制度建设快速推进,发行网络的市场化运营,有效地提高了报纸发行、投递的准确性和时效性,有力地提升了党报的宣传效果和宣传质量。

        转变文化发展方式,文化资源优势迸发

        毕节全市居住着汉、彝、苗、回、白、布依、仡佬等30多个民族,有着厚重的历史文化、浓郁的民族风情、秀美的自然风光、灿烂的红色文化,是一个文化资源大区。六十万年前的黔西观音洞遗址、大方奢香博物馆、毕节大屯土司庄园、中华苏维埃川滇黔省革命委员会旧址、织金古建筑群等都是国家级的文物保护单位。彝族古舞《撮泰吉》、《玲珰舞》、苗族技巧芦笙舞《滚山珠》、纳雍苗族服饰、大方漆器工艺等也成为国家珍贵的非物质文化遗产。

        2012年,毕节市以筹备第七届贵州旅游产业发展大会为契机,大力推进文化资源和旅游的紧密结合,实现了文化保护和经济发展同步驱动。其中,包括“古城、古镇、古寨、古建筑、古驿道”的“五古”建设,目前已经启动了133个,大型旅游文化项目已启动8个。在加大投资建设力度的同时,毕节利用自身特有的文化资源,着力打造文化旅游精品,彝、苗等民族村寨,原始古朴,五彩的民族服饰,拙朴的民族舞蹈,独特的民族音乐,厚醇的民族风情,令人陶醉。

        2011年末,电视剧《奢香夫人》成为银屏热点。元末明初,彝族女英雄奢香夫人的故事,正发生在毕节。毕节按照“拍摄一部电视剧、重建一座城、促进一个特色产业”的发展思路,在历史遗迹上重建了一座占地137亩的贵州宣慰府“九重衙院”,修缮了奢香夫人纪念馆,建设了彝族文化产业园区,打造彝族文化风情街,吸引了大批游客。

        毕节市委宣传部副部长黄中华介绍说,毕节全市每年有14个节庆,先后举办的“草海国际观鸟节”、“织金洞国际溶洞文化节”、“乌江源百里画廊旅游节”、“乌蒙生态旅游文化节”、“中国贵州国际百里杜鹃花节”等系列文化旅游节庆活动,极大地提升了毕节的美誉度。2011年,毕节全市接待国内外游客1600万人次。毕节市在“文化走出去”中也是亮点颇多。纳雍“滚山珠”艺术团先后赴法国、加拿大等国演出,2011年参加了中国首届民间艺术节非物质文化展演、全国第九届少数民族传统体育运动会开闭幕式,深受观众欢迎。

        (本报记者 柳路 张俊卿  通讯员 谢迪 何屹)

        专家点评

        毕节试验区专家顾问组组长厉以宁

        毕节这几年的发展变化,让人鼓舞和赞叹。与同类型地区相比,毕节是走在前面的。

        毕节名片

        ■花海鹤乡、避暑天堂;

        ■“最适宜粤商投资地区”、“苏商投资首选城市”;

        ■“中国粤商最佳投资城市”、“2010中国上市公司最佳投资城市”;

        ■“2010中国最具竞争力城市” 、“2011年全国最佳投资城市”;

        ■“2011年中国最具成长竞争力城市”;

        ■与贵阳、遵义一起成为全省崛起的“金三角”。

        文化产业亮点

        ■“古城、古镇、古寨、古建筑、古驿道”的“五古”建设;

        ■彝族古舞《撮泰吉》、《玲珰舞》、苗族技巧芦笙舞《滚山珠》、大方漆器工艺等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

        ■2011年电视剧《奢香夫人》成为银屏热点。

        栏目编辑 杨 亮

    光明日报
    中华读书报
    文摘报
    出版社
    考试
    博览群书
    书摘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日报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