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English
  • 时政
  • 国际
  • 时评
  • 理论
  • 文化
  • 科技
  • 教育
  • 经济
  • 生活
  • 法治
  • 军事
  • 卫生
  • 养生
  • 女人
  • 文娱
  • 电视
  • 图片
  • 游戏
  • 光明报系
  • 更多>>
  • 报 纸
    杂 志
    光明日报 2012年04月20日 星期五

    愿老者皆有所依

    作者:吴 溟 《光明日报》( 2012年04月20日 15版)

        在刚刚结束的第31届香港电影金像奖颁奖典礼上,许鞍华导演的作品《桃姐》一举斩获最佳导演、最佳编剧、最佳男女主角等五项大奖。这部2011年出品的港产佳作在最近一系列国内外电影节上均收获颇丰。影星刘德华在片中的表演被誉为是其从影以来最优秀的演出。而女主角叶德娴更是凭借此片拿下了金马、金像以及威尼斯电影节影后的大满贯。

        《桃姐》系根据该片制片人李恩霖的一段真实经历改编,原名钟春桃的现实版“桃姐”曾是李恩霖家里的老帮佣,照顾了他一家五代人。因为中风,桃姐不得不从他家退休,住进老人院。同为单身的李恩霖照顾了这位家中老仆的晚年,陪伴她走完了人生的最后一程。

        桃姐的拍摄手法正如影片的英文译名"A Simple Life"一样,克制而简洁,不回避戏剧冲突,却不利用情节作煽情。但正是这样真实到近乎惨淡的色彩,每个细节都扣中观众生命里关于亲情的记忆,引发人们对于生命历程中无论是他人还是自己都必然经历的老迈岁月的思考。

        近年来,不少类似《桃姐》这样关注老人生活和亲情记忆的影片获得了很好的口碑。蒋雯丽的导演处女作《我们天上见》讲述了幼年时代女孩和姥爷之间深刻感情。马俪文导演作品《世界上最疼我的那个人去了》(根据当代女作家张洁的同名长篇散文改编)则回忆了女作家带老态龙钟的母亲看病的故事。

        老人辞世,无论对于即将辞世的被照顾者,还是目睹亲人离去的照顾者来说,这都是彻悟人生的深刻经历。《桃姐》中,老人院的老人们在院友离世后,照常生活得淡然,乍看之下令人触目惊心,却渗透着坦然面对死生的气度。王小波说,一个人活在世上就是为了忍受摧残,想通了这点,任何事情都能泰然处之。在《桃姐》和《世界上最疼我的那个人去了》当中,导演让观众直面每个人对于生命苦难的无以援手,从局限中反而引申出珍惜、真情的可贵,每一个镜头的克制实际上承载了千钧的厚实。

        在威尼斯电影节的发布会上,许鞍华回答记者说,拍摄《桃姐》是因为她今年也64岁了。许鞍华一生未婚,没有子女,因对电影文艺品质和人文关怀的坚持一度有“票房毒药”之名,以至于连房子都买不起,至今仍和妈妈租住在香港北角。《桃姐》之所以会那么真实动人,和导演自己对老无所依的恐惧也有关系。片中男主人公让70多岁的桃姐老有所依,这对许鞍华自己来说也是一种释然。

        电影无法尽数解决人们的现实问题,但《桃姐》给了人们的心一份熨贴的慰藉。就像片中牧师所说那样,亲身经历艰难,然后懂得怎样去安慰别人。逝去的老者也好、奋斗中的中年也好,人生中平淡的真情,无非也就是这样。

    光明日报
    光明日报(1985.01 - 2009.12)
    中华读书报
    中华读书报(1998.01 - 2010.08)
    文摘报
    文摘报(1998.01 - 2010.08)
    出版社
    考试
    博览群书
    博览群书(1998.01-2009.08)
    书摘
    书摘(1998.01-2009.08)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日报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