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18日下午,参加伦敦书展的中英两家知名出版社——中国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和英国牛津大学出版社,在伦敦书展所在地举办了一场对话交流活动,探讨大学出版社的使命以及与所依附大学的关系,交流了在不同国家体制中大学出版社运营和管理机制的异同,共享作为大学出版社在学术传播和市场竞争中博弈的经验。
北京师范大学出版集团总经理、北师大出版社社长杨耕教授与牛津大学出版社国际事务总裁汤姆金斯先生就上述话题进行了面对面的交流,牛津大学出版社社长波特伍德先生也出席了活动。
北师大出版社成立于1980年,已经由一个传统意义上的教辅出版社转型为现代意义上的教育出版集团。
有着500多年历史的牛津大学的目标是始终追求研究、学术和教育的一流水准,牛津大学出版社则通过在全世界开展出版活动来推动这一目标的实现,始终坚持在学术使命和商业利润间寻求平衡,以品牌建设为立身之本,以先进的营销理念巩固竞争优势。牛津大学出版社已发展成每年在50多个国家出版4500多种新书的世界最大的大学出版社。
什么是大学出版社成功发展的必由之路?杨耕社长与汤姆金斯总裁的对话,始终围绕这一问题进行。大学出版社在出版领域有其独特的地位,是连接学术和市场的桥梁。大学出版社的发展既要服务于所在大学的使命,注重学术品牌,又要积极参与市场竞争;无论做大做强,还是做精做深,都要注重特色,把握大学出版社乃至所依附的大学的文化精髓。
国际上的大学出版社大致有两种类型:一类以英国牛津、剑桥大学出版社为代表,既重视学术出版,又重视商业利益;另一类以美国哈佛大学、日本东京大学出版社为代表,偏重出版的学术性、文化性,而不太注重商业利益。中国大多数大学出版社和英国牛津、剑桥大学出版社走的路子相似,既追求社会效益,把自身建设成为名牌出版社,同时又追求经济效益,向国家上缴利税,为所在大学提供资金支持。
各国的大学出版社绝大多数都被视为大学不可分割的一部分,归校委会或校董事会直接管辖和领导。大学出版社作为大学的有机组成部分,历来都被认为是大学教学科研的一个重要支撑条件。大学出版社的历史、成立背景、发展规模、发展模式等可能存在一些差异,但大学出版社的定位和基本任务是相通的,都是以学术出版为根本,以服务教学科研为其主要任务。
对话会上,两校出版社的同仁们共聚一堂,探讨大学出版社的发展之路。通过对话,双方达成一个共识:即使在不同的国度、不同的社会制度背景下,大学出版社的成功模式也具有共同之处,那就是将学术传播与市场运营紧密结合,在市场增长中形成学术品牌优势,二者并行不悖、相辅相成。(本报驻伦敦记者 戴 军 本报伦敦4月18日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