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English
  • 时政
  • 国际
  • 时评
  • 理论
  • 文化
  • 科技
  • 教育
  • 经济
  • 生活
  • 法治
  • 军事
  • 卫生
  • 养生
  • 女人
  • 文娱
  • 电视
  • 图片
  • 游戏
  • 光明报系
  • 更多>>
  • 报 纸
    杂 志
    光明日报 2012年04月16日 星期一

    凝聚改革共识 继续推进改革

    作者:本报评论员 《光明日报》( 2012年04月16日 01版)

        深化改革成为人们的热门话题。今年春天,各地和许多媒体重温了邓小平同志20年前的“南方谈话”,希冀再次发现破解改革瓶颈的钥匙,重新汲取攻坚克难的勇气。今年的“两会”代表委员也不约而同地将目光投向改革,呼唤改革、阐释改革、检讨改革、建言改革,几乎所有的建言献策都可以统驭在广义的改革命题下。复杂严峻的国内外形势提示我们,中国的出路在于改革,而继续推进改革、深化改革,需要我们有坚定不移的巨大决心和越挫越勇的持久耐力。

        改革开放30多年来,中国创造了人类历史上最大规模、最持久的经济增长奇迹,迅速实现了工业化、城镇化、信息化和基础设施现代化,大幅度提升了科学技术创新能力和高等教育人口规模,成为人类发展指数(包括经济、教育、健康)提高程度最快的国家之一。把改革成果纳入世界历史的参照系中考量,同样是由农业社会转型为工业社会,西方从工业革命开始耗时数百年,经历了无数次社会动荡、政权更迭甚至战争;同样是由计划经济转型为市场经济,十多年来东欧各国普遍遭遇了严重的失业、经济衰退和恶性通货膨胀。与之相较,中国在高速发展的同时,成功保持社会稳定,全面体现了中国改革的巨大优势,充分说明了改革是经济社会发展、实现民族伟大复兴的必由之路。

        胡锦涛总书记在2011年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90周年大会上指出,我国发展中不平衡、不协调、不可持续问题突出,制约科学发展的体制机制障碍躲不开、绕不过,必须通过深化改革加以解决。解决当前经济社会发展的诸多矛盾和问题,有赖于继续深化包括财税金融体制改革,收入分配制度改革,土地、户籍、公共服务改革,政府职能转变等等一系列重点改革。它们集中了政治体制改革、经济体制改革、文化体制改革和社会改革的诸多难点,背后隐含着不少深层次的制度障碍,肯定不会毕其功于一役。惟其艰难,才更需要建设性的批评而不是破坏性的指责,最大程度的共识而不是情绪化的对立。如果我们已对改革的复杂性有充分的认识,为什么不能对改革的进程多些耐心呢?

        实际上,改革虽艰难但从未停滞,改革的亮点与活力处处可见。在江苏,乡镇党委换届正在尝试“公推直选”,八年来经历了个别试点与多点试点,基本将“党管干部”的原则与“群众公认”的原则统一起来,以创新党内民主的方式推进社会主义民主改革;在四川,“两推一述”的干部选拔方式已经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其中蕴含的直选精神与竞争性民主精神,展现了干部选任制度改革的基本走向;在广东,社会组织登记门槛已降低,政府正通过向社会组织适当放权的方式加快职能转变;在温州,中国首个金融综合改革试验区刚刚获批成立,有望成为整体性金融改革的第一个发力点。30年前,一张按满红手印的小岗村土地承包责任书拉开了中国农村改革的序幕,今天我们为什么不能再对以上这些探索多些信心?

        温家宝总理在今年“两会”的《政府工作报告》中指出,改革“必须按照科学发展观的要求,尊重群众首创精神”。改革的进程,其实就是将人民群众的探索以法律化、制度化的方式加以总结的过程。地方改革有效地运用了制度空间,将难点变成了新的突破口,实际上是改革的方法论探索,意义弥足珍贵。基层实践与顶层设计良性互动,互相推进,应该是当前改革的路径所在。

        改革是中国的出路,改革本身也正在路上。历览前贤,任何改革者都曾遇到过讥哂、诋毁,甚至巨大的阻力和激烈的对抗,这需要我们对可能遭遇的阻力与迂回有充分的估量和准备。失误并不可怕,证伪和试错也是珍贵的经验教训,真正可怕的是改革动力疲乏和改革信心的消弭。中国社会发展仍要依靠改革,这需要我们以“千淘万漉,吹尽黄沙”的耐力,“千磨万击还坚劲”的决心和智慧,凝聚改革共识,攻坚克难,砥砺前行。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日报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