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是江苏由文化大省跨向文化强省的关键之年。江苏将以更加积极的姿态,带着更强的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走进文化发展的又一个春天。日前,记者就发展文化产业、建设文化强省采访了江苏省副省长曹卫星。
记者:在由文化大省向文化强省迈进的过程中,江苏如何开创富有本地特色的文化建设新局面?
曹卫星:近几年,江苏认真贯彻落实中央决策部署,紧紧围绕文化强省建设目标,切实加大政策扶持力度和工作推进力度,文化建设不断取得新成就,形成了富有江苏特色的文化建设新局面。
在现代科技的背景下,文化建设不仅是精神劳动,也凝结着现代科技的方法和手段,我们要加快完善以现代装备为基础、现代科技为支撑、现代经营为特征的文化产业体系,用现代科技武装,提升文化的品质,推进文化产业发展,拓展文化的影响力、辐射力。
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提出了新形势下推进文化改革发展的指导思想、重要方针、目标任务、政策措施,强调要加快发展文化产业,这标志着我国文化产业发展进入了一个新阶段。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江苏应抓住这一难得的历史机遇,以更积极的姿态、更有力的措施推动文化产业尽快实现跨越式发展。
记者:江苏文化产业基础雄厚、优势独特,近年来,江苏文化产业发展取得了哪些突破?
曹卫星:近年来,江苏坚持把发展文化产业作为满足人民多样化精神文化需求的重要途径、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的重要支点和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重要着力点,在文化强省建设进程中采取切实措施加以推进,取得了显著成效。全省文化产业连续多年保持30%左右增幅,2010年实现增加值1385亿元,占全省GDP的3.34%。
在培育市场主体方面,江苏严格按照时间表、路线图推进文化体制改革,全省218家出版发行单位、影视剧制作发行机构、新闻网站,107家文艺院团全部转企改制,凤凰出版传媒集团、广电集团、广电网络公司、演艺集团连续入围第二、三届全国“文化企业30强”,省及13个省辖市全部被评为全国文化体制改革工作先进地区。
在发展新兴业态方面,江苏坚持“两手抓”,一手继续壮大广播影视、出版发行等优势产业,一手加快发展创意设计、移动多媒体广播电视、数字出版等新兴文化业态,全省建成了4个国家级动画产业基地、两个国家级影视基地、10个国家级和27个省级文化产业示范基地,新兴文化业态占文化产业增加值比重超过25%。
在推出优秀产品方面,切实加大精品战略实施力度,建立健全精品生产激励机制,主创或参与制作了《人间正道是沧桑》、《建国大业》等深受广大观众喜爱的优秀作品,大批影视产品和出版物荣获全国“五个一工程”奖、电影华表奖、亚洲电视大奖等奖项。
在完善政策扶持方面,江苏制定了关于加强文化科技创新、金融支持文化产业发展等一系列文件。在全国率先设立省级文化产业发展专项资金和投资基金,省文化产业引导资金规模增加到两亿元,5年累计扶持524个重点项目。
记者:面对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新机遇,江苏将采取哪些措施,推动文化产业的新一轮发展?
曹卫星:我们将通过实施六大措施,推动文化产业发展。
一是加大多元投入。充分发挥政府资金对文化产业的引导和带动作用,通过贷款贴息、项目补贴等方式支持文化产业重点项目;进一步完善落实文化产业税收优惠政策;引导金融机构对文化企业给予贷款支持;鼓励有实力的文化企业上市融资,培育一批上市文化企业,形成资本市场“文化板块”等。
二是推动资源整合。着力培育大型骨干文化企业;鼓励大型文化企业集团实行跨地区、跨行业兼并重组,并支持“专、精、特、新”中小文化企业发展,推动大、中小文化企业之间开展专业化分工合作;鼓励和支持各地根据自身优势建设各具特色的文化产业带和集聚区。
三是促进科技创新。改造提升传统文化产业,加快发展新兴文化产业,并延伸文化产业链;加强文化创新的知识产权保护,严厉打击各类盗版侵权行为,保障原创者权益等。
四是深化改革开放。加快推进经营性国有文化单位改制;支持文化产品和服务走出去,推动文化、广电、新闻出版行业资源配置向文化出口重点企业倾斜;不断创新文化“走出去”的渠道、途径,搭建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外向型文化企业、中介机构和国际文化交易平台,推动我国文化产品和服务更多进入国际文化市场。
五是加强人才培养。实施“四个一批”人才培养工程和文化名家工程,建立重大文化项目首席专家制度等,培育一批文化拔尖人才和领军人才;加快基层文化人才队伍建设;多渠道引进高层次文化人才;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完善人才培养开发、激励保障等机制,营造有利于优秀人才脱颖而出的良好氛围。
六是强化引导激励。加强对文化产业发展的组织协调和督促指导;建立健全文化产业统计制度和统计指标体系,加强对文化产业发展的分析研究、动态监测和绩效考核,及时准确掌握文化产业发展状况,有力促进文化产业大发展大繁荣。
江苏是文化大省,也是科技大省。我们将继续推动高新技术在传统产业广泛运用,不断提高工艺创意内涵和技术装备水平,积极促进新兴科技与新兴产业深度融合,催生新型文化业态,形成以高科技为载体、智力高度密集、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知识型高端产业,以更宽的视野、更新的思路、更高的层次构建与江苏经济社会发展相匹配的现代意义上的文化产业体系。(本报记者 郑晋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