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破皮鞋做明胶加进果冻和酸奶”的微博在网上引发热议,数万网友直接转发评论,间接阅读不可计数。4月10日,这场热议落地纸媒,一些大型乳企和果冻企业回应称未添加工业明胶,也有专家表示,“不太可能存在大品牌企业使用工业明胶代替食用明胶的情况。”
在国内食品安全整体堪忧的大背景下,这则微博能获得如此高的关注度在情理之中。信息的重要性和网络传播的快捷性叠加,往往会引发普遍性的恐慌。对此,不能仅由利益相关方作出回应,这种回应事实上并无“证实”或“证伪”的资格,客观上还可能加剧信息乱象。厘清事实,平息恐慌,需要质量检查权威部门第一时间发出声音。
无论消息是真是假,小道传播都不应该是公众获知重大安全信息的第一途径,更不该是唯一途径。即便消息最初可能产生于民间,质检部门也该以守土有责的姿态适时捕捉,给出权威解释,真则跟进调查,假则及时辟谣。经验表明,小道消息与权威信息在传播性上互相消长,而公众的疑窦和焦虑会随着权威信息的延迟而加倍膨胀。大道不通则易歧路亡羊,在这种信息环境下没有赢家——公众可能被误导,政府公信力也会打折扣。
实际上,在大众传播时代,政府职能部门在回应公众关切方面理应有更高的水准。这种水准不仅表现在回应的速度和准确性上,也表现在回应方式和内容上。在方式上,待上级指示或媒体采访时再作应答固无不可,但只是消极回应,及时捕捉舆情并主动发声才是积极应对。在内容上,应努力避免碎片式的应答——简单重申相关规则条例、程序化地将回应义务转给事件发生地、笼统强调事件尚在调查等。碎片式的回应没有给出公众预期中清楚、完整的真相,并不足以解疑释惑。退一步讲,即便呈现完整真相需要一定时间调查,也应给出充足理由和最后期限,这种诚意和透明度是赢得信任的基本条件。关于食品安全的质疑,“工业明胶加进果冻和酸奶”不是第一个,肯定也不是最后一个,不回应或给出信息模糊、态度潦草的回应,只能加重公众对其他信息来源的倚重,让政府部门在信息博弈中继续被动。
回应有无诚意,公众很容易就能甄别。因此,在对重要民生关切的回应上,相关部门不仅要有第一时间的速度,也要有澄清真相的质量。这固然是个不小考验,但也是政府部门拓展公信力和民意基础的机会,毕竟,对公众知情权的尊重,换回的是公众对政府权威的尊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