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English
  • 时政
  • 国际
  • 时评
  • 理论
  • 文化
  • 科技
  • 教育
  • 经济
  • 生活
  • 法治
  • 军事
  • 卫生
  • 养生
  • 女人
  • 文娱
  • 电视
  • 图片
  • 游戏
  • 光明报系
  • 更多>>
  • 报 纸
    杂 志
    光明日报 2012年04月11日 星期三

    雷锋家乡春常在

    ——长沙市望城区人武部弘扬雷锋精神纪事

    作者: 《光明日报》( 2012年04月11日 10版)

        1940年12月18日,雷锋出生在望城一户贫苦农民家里,在家乡生活工作18年。

        雷锋牺牲后的50年间,一根雷锋家乡学雷锋的“接力棒”,始终传递在长沙市望城区人武部和民兵预备役人员手中;“接力棒”昭示:“雷锋”,从未离开!

        50年“傻气”不改 

        “我是雷锋家乡人,我学雷锋当先锋”。望城区人武部官兵和民兵预备役人员,个个心里激荡着雷锋精神。

        2010年6月,一则“寻人启事”传遍湘潭市大街小巷。新闻媒体和女大学生家属要寻的人,就是望城区人武部政工科干事段石虎。原来,那天段石虎带车去湘潭出差,路经二环线时,发现湘潭大学学生方伟婷被摩托车撞伤,而肇事摩托车逃逸。段石虎赶紧把方伟婷扶上车送到人民医院,并主动为她垫付了2000元医药费。当一切处理完后,段石虎和司机悄然离开。

        “就不怕人家讹你,说是你给撞的?”有人问。

        “有那么多心眼,咱还咋学雷锋?”段石虎回答。

        人武部政委丁光辉,在自己女儿患重病、四处求医花费巨大的情况下,依然省吃俭用资助5名贫困学子完成学业;

        女民兵李芳,投入家庭全部积蓄购买5万册图书,辞去工作创办公益性图书馆,只为留守儿童能够有去处、有书看;

        区机关武装部长易建坤,13年替牺牲战友尽孝,披麻戴孝为战友母亲送终;

        民兵姚国强,因患直肠癌病退在家,本来就经济拮据,但是依然每年从少得可怜的退休金中挤出2000多元资助五保户、困难户……

        有人说,望城区人武部官兵和民兵预备役人员学雷锋,透着一股子“傻气”。官兵们说:能让他人更幸福,我们情愿“傻”下去。

        50年“傻气”不改,望城区人武部官兵和民兵预备役人员有1246人次被各级政府表彰为“学雷锋标兵”、“道德模范”、“见义勇为先进个人”和“精神文明建设标兵”,区人武部党委年年是军区和省军区的“先进党委”,获得的先进奖牌,就有865块之多。

        人人传播“雷锋精神”

        每年望城籍新兵入伍,望城区人武部都会赠送一本特制日记本,上面印有雷锋头像、雷锋事迹、雷锋日记摘抄。他们组织新兵开展“争当雷锋式好战士”活动,在雷锋雕像前立下“昔日我是雷锋家乡人,今朝我是军营雷锋兵”的铮铮誓言,鼓励新战士到部队续写属于自己的“雷锋日记”,当好雷锋家乡的“形象代言人”。

        2011年3月,从望城走出的中尉军官的章演平,随第八批维和工程兵大队赴苏丹执行任务。当他看到当地学校校舍竟是一棵大芒果树时,立即号召43名战友为孩子们搭建教室。当晚,孩子们就在宽敞明亮的教室里,围着维和官兵们载歌载舞,拍手相庆。

        “不管是我们,还是异国的孩子们,都感受到了助人与被人帮助的幸福,这就是雷锋精神,它是没有国界的”,章演平在“雷锋日记本”中写道。

        一名从雷锋家乡走出的官兵,就是一个火种,他们把雷锋精神带到大江南北。仅去年一年,望城人武部和民政部门就收到立功受奖喜报45份,有3名官兵荣立二等功。

        民兵营长陈光辉,在人武部扶持下成为养鱼专业户。富起来的他,把当地12个贫困户集中起来进行培训,帮助他们发展养殖业。去年,这个村的人均年收入突破10000元。今年,陈光辉把邻村纳入创业计划,带领大家共同致富。创业计划一公布,邻村的男女老少纷纷前来感谢,把一块“活雷锋渔场”的烫金匾额挂到他家门口。

        50年来,人武部和民兵预备役人员争当“雷锋式爱民官兵”,争创“雷锋号”示范班排,成为“引领风尚、政策富民、实干创业”的带头人。

        这里长驻“三月风”

        培育出能让雷锋精神生根开花的广袤沃土,是望城区人武部和民兵预备役人员的共同心愿。他们与地方政府一起打造雷锋家乡网站,设立雷锋网上纪念馆,开通雷锋博客、设立雷锋热线,24小时提供求助服务;组织网上送政策、送知识、送科技、送法律、送健康“五下乡”活动,累计向群众赠送养殖、种植、创业等光盘资料2万多张。

        网络上有“不眠不休”的雷锋,现实中有“常住户口”的雷锋。望城区人武部出台深入持久开展“雷锋家乡学雷锋”活动的意见,制定“雷锋家乡学雷锋”五年规划,变“三月要做的”为“全年该做的”;他们把学习和传承雷锋精神,作为一种“生活态度”和“生活方式”,使学雷锋活动步入长期化常态化正规化轨道。

        这里长驻“三月风”。(本报特约记者 李华敏 本报通讯员 王洪浪 田利阳 王希明)

    光明日报
    中华读书报
    文摘报
    出版社
    考试
    博览群书
    书摘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日报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