怀特海是以分析哲学为主流的英美哲学界复兴思辨哲学的先驱,他所创立的过程哲学在现代西方哲学中占有重要的地位。过程哲学思考的问题来自哲学史,思想材料来自经验科学,运思方式深受数学的影响。在自然机体论的基础上提供一个生生不息的宇宙图景从而摆脱机械唯物论带来的思想困扰是过程哲学的根本任务。在进化论、相对论、量子论展现的动态宇宙中研究人类经验的种种变化,探究理解事物性质的方式是过程哲学的内在动力。通过创造性地解读从笛卡尔到休谟的西方哲学思想,使哲学回到通俗的构思方向上来,从而为西方文化的危机寻找出路是过程哲学的基本价值取向。
后现代主义者、生态主义者都把过程哲学看作自己的理论源泉,他们对现实问题的兴趣比对过程哲学本身的兴趣要浓厚得多,结果过程哲学被他们发展成了一种平面化的运动。意识类型的改变,思维模式的更新、新生活方式的出现需要个体经验的深度,只有水平的铺展而无垂直的提升,理论就不会对现实产生真正的效果。目前,国内过程哲学的研究已经跨越了译介阶段。深入到文本内部,寻找过程哲学深处跃动着的生机,探究“文本”与“现实”的深度关联是国内过程哲学研究亟待解决的问题。离开过程哲学产生的数学、物理和哲学背景做平面式推广是舍本逐末之举。为此,笔者从以下四个方面对理解过程哲学的思想进路进行探讨。
过程哲学的数学根源
怀特海和罗素在写作《数学原理》时接受了康托尔的“无穷集合”概念。“无穷集合的数学如何可能”是《数学原理》研究的主题。如果把这本著作的目标设定为“把数学还原为逻辑学”,不但贬低了这部著作的价值,而且会误解怀特海的全部哲学。怀特海不是一个逻辑主义者,他是一个应用数学家,他把适用于物理学的、具有丰富的经验扩展性的东西作为思考对象。从开始写作这部巨著之日起,怀特海就没有参加批判其他数理哲学立场的哲学争论,而是埋头于构造数学全体的宏大体系。怀特海的这一思想旨趣可以看作是他后来在《过程与实在》中构造思辨哲学体系的前奏。
在《普遍代数》的序言中,怀特海写道:数学的理想是建立一套演算体系,明确地确认思维和外部经验事件的序列,以便通过推论把能够明晰描述的所有领域连接起来。一切严密的思考,除哲学、归纳推理和想象性的文学之外,都应是通过演算体系而展开的数学式的体系。尽管怀特海在后来的《数学与善》中强调“精确性是虚妄的”,但他把人类的智力活动当作“广义的演算”这一基本思想方式却从未改变。
康德的著作对怀特海的思想发生了最为强烈的影响,他的全部形而上学体系是根据康德的构造观念(诉诸一个自我组织、自我整合的原理)建构起来的。在这里有一个问题需要特别加以注意:康德求助于人类有限的感性直观形式,怀特海则求助于“积极的无限论”。“无穷集合的数学如何可能”和“纯粹数学如何可能”的思考畛域是不同的。这是我们进入过程哲学的前提。时刻不忘怀特海是一个数学家,是领会怀特海所有著作布局谋篇的关键。
过程哲学的现代物理学基础
20世纪的最初30年物理学发生了根本性的变革,现代物理学打开了一个我们的感觉无法达到的亚原子世界,我们只能通过盖格计数器、衍射图像来感知那里的运动。相对论和原子物理学的发展动摇了牛顿机械世界观的基础:绝对时空观、质密粒子、物理现象的严格因果性、客观描述自然的思想。相对论和量子力学迫使我们接受一个微妙的“机体宇宙”。在亚原子层次上,原子不再是坚实的实体了,它是一系列的事件。物质并不存在于确定的地点而是显示为某种“存在的倾向”,这也就是说,微观粒子时刻处于“待机”状态。从量子力学的角度来看,亚原子粒子不是孤立的实体,而是观察者与观察对象之间相互作用的结果。在原子世界中无法把“我”和这个世界分开。宇宙不再是相互分离的“基础建筑材料”的集合,而是统一体中各组成部分相互关联的复杂网络,与其说原子或基本粒子构成一个物与事实的世界,不如说它们构成一个潜能或可能性的世界。根据爱因斯坦的质能方程,质量是能量的一种存在形式,能量是与运动及过程有关的一种动态的性质,粒子的质量可以看作是一种动态的模式与过程。存在的趋势、粒子通过运动对限制作出反应、原子突然从一个“量子态”变换到另一个量子态,所有这些现象都有本质上的相互联系。
怀特海在《相对论原理及其在物理学中的应用》中说,自然界的终极事实就是事件,相对性理论的本质就是用时间和空间详细地说明事件。世界是无休止的事件流。事件的过渡构成时间,事件互涵的扩张构成空间;有时间只是因为有事件,除了事件,就不会有任何存在了。怀特海用四维的“事件原子”取代三维的“物质粒子”。动态宇宙的内在关系原理是过程哲学的存在论基础。
过程哲学与进化论的关系
19世纪的机械唯物论只强调了机体所适应的特定环境,使环境的固定性支配了一切,从而得出生存竞争和自然选择的结论,进化机制的创生方面却被忽视了。怀特海关注机体的创生。机体是事件的集合,是一种关系模式。在这种意义上,创生意味着关系模式的更新。机体的持续性、原子性意味着它持有一个相对稳定的关系模式,当这种关系模式转变为另一种关系模式时,它的生命就结束了。与此同时,它成为新的关系模式的组成部分。在存在之网中,所有的机体都是互依的。怀特海的机体是有死的,但它们是不朽的。不朽的“机体”之间的关系不是机械唯物论视野中的“物—物关系”,而是一种平等的生命之间的“主—主关系”。从机体论的角度理解进化论,它就不仅仅是一种新的宇宙图景,而且意味着一种新的人与自然的关系、人与人的关系、人与物的关系。由此,怀特海批评了欧洲的社会学家和政论家把注意力集中于利益的冲突,在决定商业利益和国家利益的行为时,把伦理观念抛在一边的做法。他认为,这是由于这些人宇宙观中伦理维度的缺失造成的。
怀特海进一步指出,科学技术的进步使人类世界的可变性日益增强,可是人们却用一种只在固定环境论中才能找到根据的思想习惯来解释这种可变性。如果一个社会的宇宙观不能为道德伦理提供支持,这个社会的道德生活必然堕落。机械唯物论不能为内在的道德规律提供一个有力而清晰的宇宙论支持,传统的驱动力已经失去了力量,文明需要一种建立在对宇宙的本质唤起敬畏的洞见基础上的意义感。提供一种有宇宙论支持的伦理学,指引人的生活,让绝望而迷茫的当代人看到生活的希望和意义,正是怀特海在分析思潮盛行的时代重建形而上学的根本动因。
过程哲学的符号维度
近代哲学最初和最困难的任务是要理解近代科学符号系统的真正意义和全部重要性。理解这种重要性的前提是找到获得这种符号系统的方式和它原初的背景。怀特海认为这种精确的符号系统是通过“直接表象”这种知觉方式获得的,它是对“因果效验”这种知觉方式所获得的具体世界进行抽象的结果。因果效验这种知觉模式在传统哲学中没有受到重视,哲学家们轻视通过内在情感获得宇宙信息,而把注意力集中于视觉方面。以直接表象为基础的近代哲学由于把注意力放在了通过“直接表象”所得的几何关系所揭示的世界,从而获得了宇宙的清晰图景,因而牺牲了这个世界的创造性、自我决定性,世界变为一个没有生气的世界。
发现经验世界中深密而恒常的东西,并找到它们与自己关联的各种模式是人们探索外部世界、认识人自身的内在动力。怀特海在《思想方式》这本被他题名为“留给后世子孙的书”中讲了三种创造的模式:强调、表达、理解。强调是获取经验的模式;表达是保存经验的模式;理解是赋予经验于意义的模式。理解意味着超越当下,获得当下事态与将来关系的洞见。只有在特定的视域中,理解和被理解者之间才会呈现出某种相互一致的自明性。我们所专注的那种观念,以及我们放入微不足道的背景中的那些观念支配着我们的希望、我们的恐惧和我们对行为的控制。我们怎样想,也就怎样生活。在特定的视域中,我们通过三种创造模式建立起了我们与世界的关联,我们所能把握的是“流形”,是“过程的形式”,这些“过程的形式”象征着我们卷入其中的“文明的宇宙”。流形是用符号来表示的,符号、形式、观念都是“能指”,过程和生生不息的世界才是“所指”。
(作者单位:北京师范大学哲学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