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English
  • 时政
  • 国际
  • 时评
  • 理论
  • 文化
  • 科技
  • 教育
  • 经济
  • 生活
  • 法治
  • 军事
  • 卫生
  • 健康
  • 女人
  • 文娱
  • 电视
  • 图片
  • 科普
  • 光明报系
  • 更多>>
  • 报 纸
    杂 志
    光明日报 2012年04月08日 星期日

    石头叮当响·非遗传承

    歙砚徽墨

    作者: 《光明日报》( 2012年04月08日 10版)
    制墨师傅如同这墨料一样静默无声,一丝不苟
    窗前新墨,等待着绽放生命的光华
    一刀又一刀,砚石之上渐渐生出鸟儿的翅膀

        谌 强 撰文/摄影

        在中国文房四宝笔墨纸砚中,如果将笔和纸比作姊妹的话,墨与砚便可以说是兄弟了。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上,闻名遐迩的安徽省黄山市有六个项目入选,其中,徽墨制作技艺和歙砚制作技艺名列其中。徽墨、歙砚在中国传统文化和当代生活中的重要性由此可见一斑。

        自古以来,文人雅士的书房中不难寻到徽墨、歙砚的踪迹。而今,歙砚无语,徽墨如烟,黄山脚下歙县县城中一个静谧的院落里,满屋石砚,遍地墨香,古老的徽墨、歙砚制作技艺在岁月的流逝中依然熠熠生辉。

        院子的大门两旁,挂着“安徽省歙县老胡开文墨厂”和“歙县工艺厂”门牌,车间里,无论是制墨还是制砚的工人,都十分安静、细心。厂长周美洪制墨、副厂长曹阶铭制砚,两人都是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而全国徽墨总产量的三分之二都出自这个寂寂无声的院落。

        徽墨制作已有一千多年的历史。采松、造窑、炼烟、和胶、杵捣、成型、晾墨、锉边、洗水、描金、漆色……一道道制作工序下来,那些曾经苍劲的松枝,早已化作一缕缕轻烟,和胶成型,成为一锭锭透着馨香的徽墨。

        歙砚制作的工序相对要少好些,制砚工艺师和工人面对砚石石材,选料、制坯、设计、雕刻、磨光、上光……每一道工序,都时时考验着工艺师的眼光和工人的技艺,面对雕刻过程中石材突然出现的色变和天然纹理,更需要匠心独运,因势利导,因材施刻,让一块石头开出生命的花朵。

        而那一刻,这个院落的外面,黄山正烟雾缭绕、松柏苍翠,山上松、山下石,都因为这些充满智慧和创造的传统技艺,化为徽墨和歙砚,成为人们心灵中传统文化和民族精神合鸣的诗篇与歌声。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日报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