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全社会关心并期待文化事业的发展与繁荣的情况下,文化事业有可能出现很好的态势,有可能产生无愧于伟大时代与悠久传统的文化瑰宝,也有可能稀里糊涂地、或抱着侥幸心理装模作样地打造文化的泡沫。
什么是文化瑰宝?要看为我们的受众提供了什么样的路径、启迪、精神享受与人生智慧。例如对于传统文化的解读并使之与现代人类文明成果的对接。例如在教育事业与我们的民族的未来前景上的更好的思路——最终摆脱填鸭式的应试分数的呆板控制。例如出现有可能彪炳史册的有真正的价值的著作与艺术成果。例如理论创新、科技创新、体制创新——从全新的眼界上解放整个民族的想像力与创造力。
什么是文化泡沫?
例如,以文化的名义圈地、抢滩、贷款。愈是缺少对于文化的想像力的人,愈是容易把文化财务化、基建化、利益化。到处修建文化生态园、文化纪念园、文化名人园、文化基地、文化广场……其中有做得不错了的,但也确有以文化的名义占地盖楼贷款,所谓文化搭台、经济唱戏的。我已经见过不少这样的“园”或“馆”,名义上是纪念某个文化名人,实际上有关该文化名人的展品占用不了该园或馆的面积的百分之十、资金的百分之一,展品陈旧破烂,无人问津,而所谓附加的、延伸的业务:餐饮、住宿、洗浴、按摩、婚礼服务、卡拉欧开,才是主业。我也见过一家企业翻修了一个文化古迹,便从政府手中接管了一条街的店铺的主管权。
我主张,各地应该对于已有的文化设施作一次检查清理,对于以文化之名行非文化之实的园馆基地广场公司,采取措施。
再如,一方面对于已有的文化遗产不加爱惜,时有破坏,一方面任意捏造制造虚假古迹。
这里有一种说法,将文化识为一些符号。这个说法不无道理,对于商标设计、旅游广告与简明普及某种在世界上不占主流地位的文化可能管用,弄点长城、天坛、熊猫、旗袍……就代表中国了,也不是坏事。但这毕竟是浅薄的认知,有时会成为对于中华文化的廉价化、简易化与装饰化的糊弄。有时从文化符号到文化泡沫,只有一步之遥。
一些通俗艺术中事出有因地虚构一些文化符号,这本来是可以允许的,偏偏有些人又被这种通俗艺术所影响,人云亦云,越忽悠越大发,这就贻害匪浅了。例如说中国人是龙的传人云云。在中国的传统文化中,龙是一个珍贵的动物,是王权的图腾,是管水的神灵或海洋与雨水的符号,还是一个姓氏,是风水先生形容山势的说法等等,却从未有龙是中华民族的祖先或图腾的依据。所谓龙的传人云云,除台湾音乐人侯德健先生的通俗歌曲《龙的传人》的歌词外,再无其他理据。他的此歌,很有爱国主义激情,受到大陆受众的喜爱,但干脆就认定传人也好、民族的图腾也好,是中华文化的定论,乃至于大张旗鼓地闹起“龙文化”来或反对起“龙文化”来,这就太滑稽了。
再如在一个大型运动会的开幕式上,出现大量认真的与杜撰的文化符号,把早已经失传的中华乐器奇形怪状地批量展现出来,这固然十分吸引眼球,这固然是大导演的虚构的权利,却不能认真地以为只要奇特、神秘、巨大、古老就是真正的中华文化。
顺便说一下,作秀,来自英语的"show",香港则译作“骚”,秀也罢,骚也罢,是一种通俗的大众化的展示,与认真的文艺演出"performing"是不同的。天才的导演张艺谋的作品极其注意秀中华文化符号,符号虽多,但真正的文化含量有限,对不起,我不能不说出来。
更大的泡沫是走文化的过场,求文化活动的规模,大花文化的经费,却忽视了文化的灵魂。晚会举行了,歌舞演出了,著名艺人来了几十几百,观众成千上万,收视率也极高,演出运用了多种现代高科技手段,出现了许多“卖点”;然而没有思考,没有头脑,没有热情,没有爱憎,没有臧否,没有深度,没有教益,没有精神的营养也没有感情的充盈与升华。这样的文化是空心文化,是无灵魂的苍白的文化,是文化的悲哀。
再有就是我们的一些大片,片子虽然大,却显得浮肿与缺少精神的深度与强度。
美国大片的文化含量也没有超出他们的受众的平均数。问题在于,我们的大片往往达不到、大大地低于我们的受众的文化认知平均数。
作为政府管理与文化政策,凡没有触犯法律的文化活动都是可以允许的。我们还可以谅解地感谢只要能找乐、能令受众一笑的文化活动。同时,我们呼唤着的期待着的是文化瑰宝而不是文化泡沫,我们绝对不能跟着泡沫闹轰。这一点,丝毫不能含糊。
还要提防一些关于文化的似是而非的、故弄玄虚的说法。文化是智慧,是历程,是生活也是精神的梁柱,文化不是花言巧语与抒情朗诵。越是把常识范围内的道理说得无人能懂的,我们都不要相信。
(作者为著名作家,曾任文化部部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