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English
  • 时政
  • 国际
  • 时评
  • 理论
  • 文化
  • 科技
  • 教育
  • 经济
  • 生活
  • 法治
  • 军事
  • 卫生
  • 健康
  • 女人
  • 文娱
  • 电视
  • 图片
  • 科普
  • 光明报系
  • 更多>>
  • 报 纸
    杂 志
    光明日报 2012年03月31日 星期六

    人 物

    贾文忠的青铜器人生

    修 瑞 《 光明日报 》( 2012年03月31日   12 版)

        贾文忠从记事起就迷上了青铜器,17岁开始独立修复国家级文物,“北京人”的发现者贾兰坡赞誉贾文忠的手艺“不可多得”。在三十多年时间里,贾文忠修复青铜器等国家级文物上千件、出版论著数十部。很难说贾文忠究竟是什么专家。修复、鉴定、金石、全形拓片……不过,有一点是可以确认的,那就是他半百人生岁月中,贯穿主线的就是青铜器。 

        1937年初夏,贾文忠的父亲贾玉波拜在琉璃厂的民间“青铜四派”之一的北京派“古铜张”派第二代传人王德山门下,成为“古铜张”的第三代传人,那年,贾玉波才13岁。光阴荏苒,到了上世纪40年代末,学有所成的贾玉波终于出师自立。十几年没日没夜的学习,贾玉波不仅精于修复铜器、金银器、陶瓷器、石器,而且对翻模、铸造、錾刻、鎏金、鎏银样样精通。 

        解放后,贾玉波60年代至80年代在中国历史博物馆为中国通史陈列搞文物修复工作,这一时期贾玉波的修复手艺达到了顶峰。他先后参与了国宝重器司母戊鼎、西汉长信宫灯、马踏飞燕、秦陵兵马俑等国宝级文物的修复和复制工作。贾文忠在这样一个家庭长大,很小时便在父亲身边受到耳濡目染。

        小时候的贾文忠没有什么玩具可玩,就玩父亲做坏了的一些唐三彩小马、小铜佛、小俑人。他很喜欢这些东西,捧在手里一个劲地看,年龄很小时就萌发了对文物极大的兴趣。有时候,父亲在家帮朋友做一些活儿,顺便教孩子们怎样修理铜器、粘接陶器,他都记在心里。平时,贾文忠一有时间就往父亲的工作室跑,看老师傅们干活儿,随身带个小本子,边看边记,不懂就问。老师傅对这个好学的孩童尤其喜爱,毫不吝惜地对贾文忠言传身教。贾文忠学到了许多文物修复的方法和知识。

        1979年贾文忠高中一毕业就来到北京文物局工作,被分到文物复制厂青铜修复组工作。当时的工作主要是修复和复制价值较高的珍贵文物,正赶上“文革”文物退还,一入行就能接触到很多珍品文物,贾文忠说自从参加工作后最重要的是接触到了一批老专家如程常新、傅大卣、马宝山、魏隐儒、赵存义等恩师。加上贾文忠从小培养起来的兴趣,这些得天独厚的优势,使贾文忠一步一步、日积月累地走上了文物修复的道路。 

        在贾文忠的文物修复中,不可不提的也许要数修复三门峡西周虢国墓地出土的青铜器文物和修复江西新干县出土的商代青铜器文物了。那是在1990年,轰动全国的三门峡西周虢国墓被发现,成为当年国家十大考古发现之一。由于墓穴坍塌,长年埋藏于地下,出土的上万件青铜器的破损程度极其严重,致使相关的文物研究无从下手。国家文物局、河南省文物研究所和三门峡文物局对此非常重视。1991年5月,文物部门特聘贾文忠参与并指导这批文物的修复。 

        虢国墓出土的青铜器有上万件,其中最有价值的是那套君王编钟。这是迄今发现的西周晚期最珍贵的一套编钟,共八件,总重146.75千克,形制为合瓦形,每个上面都有铭文,四个大的均为51个字。出土时,这些编钟多已破碎,钟身锈迹斑斑。经过精心修复,贾文忠不仅恢复了编钟的旧貌,而且声音依然和谐悦耳,一点都不走音。1992年,经贾文忠修复后的这套编钟和其他包括七件一套的铜鼎和壶、盘、匜等铜器三十余件以崭新面貌参加了故宫举办的文物精华展,观者啧啧称赞。 

        贾文忠修复这种复杂至极的文物,最有难度的是江西新干县出土的商代兽面纹卧虎立耳铜方鼎。此鼎造型与纹饰与中原殷商文化的铜器相似,罕见的是它的立耳上各有一个造型新奇的卧式小老虎。铜鼎出土时严重变形,碎成了十几片,被泥沙层层包裹着。有的部分已经腐蚀掉了。 

        修复的过程极其繁复,清洗、除锈、整形、焊接、补配、錾花、做锈,再用化学的方法表现出腐蚀生锈的效果,每一道工序都要好几天的时间。辛苦自不必说,光是和文物整天打交道这种孤独感就是普通人所难以承受的。这些过程既需要高超的技术,也需要高度的耐心,常常一坐一站就是一天,累得腰酸背疼,两眼发花。一套流程下来几个月也就过去了。

        贾文忠修复文物时,手不闲着,心更不闲着。每件文物在他手里最少三五天,长的能有两三个月,可以说他把每件文物都吃透了,如何制造的,纹饰特点,铭文内容,锈蚀或损坏程度,锈迹色泽,出土时的情况,全都看在眼里,记在心上,已不是单纯的修复,而是进行研究了,修复完了,研究课题也就完成了。

        在文博领域一直有一个说法,就是“是儒不是匠,是匠不是儒”。奔波在一线的人没什么理论素养,象牙塔里的学问家又缺乏实践的能力。这个定论也同样困扰着贾文忠。从高中毕业就走上工作岗位的贾文忠,在40岁以前一直都摸爬滚打在实践一线,没有接受过正统的大学教育。“即使能辨别真假,可以妙手回春,却说不出个所以然来。从研究上来讲,一件器物详细的来龙去脉以及其中蕴含着的深厚传统文化才是最为重要的。”意识到这一点之后,贾文忠毅然来到北京大学就读研究生班。几年的研究生班生涯,贾文忠一天也没有浪费。他翻遍了和青铜器相关的著作,同时又兼任青铜器修复实践的老师。

        研究生毕业以后,贾文忠真正成了一个儒匠合一、理论与实践并重的青铜器专家。这段学习经历也启发了贾文忠。“如果将文物修复作为一门专业在学校设立,那老祖宗的传统技艺不就能传承有序了吗?”困扰贾文忠已久的问题终于有了答案,那就是将文物修复搬进大学课堂。贾文忠先生将传统文物修复技术讲进了北京大学考古文博学院、中央民族大学博物馆专业、清华大学艺术品高级研修班,系统地讲授传统文物修复的发展历史和各类文物修复的方法。 

        贾文忠一边从事教学和实践,一边还对传统修复进行研究和整理工作,先后出版了《贾文忠谈古玩修复》、《古玩保养与修复》、《贾文忠谈古玩赝品》、《贾文忠谈古玩保养》、《贾文忠谈古玩复制》、《贾文忠谈青铜器收藏》等专著十余部,论文数十篇、200多万字。贾文忠在30年的时间里,修复各类珍贵文物1200余件,修复后成为国家一级文物的400余件,其高超的修复技艺可见一斑。 

    光明日报
    中华读书报
    文摘报
    出版社
    考试
    博览群书
    书摘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日报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