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English
  • 时政
  • 国际
  • 时评
  • 理论
  • 文化
  • 科技
  • 教育
  • 经济
  • 生活
  • 法治
  • 军事
  • 卫生
  • 健康
  • 女人
  • 文娱
  • 电视
  • 图片
  • 科普
  • 光明报系
  • 更多>>
  • 报 纸
    杂 志
    光明日报 2012年03月30日 星期五

    马老及其新作给我们的启示

    作者:仲呈祥 (北京) 《光明日报》( 2012年03月30日 13版)

        马老(识途)是我极敬重的前辈和恩师,年近百岁的他,笔耕不辍,新近写成20集电视剧剧本《没有硝烟的战线》,令人感佩。这部作品是他根据真人真事,结合他“长期地下党斗争的经历编写而成”的。一气读罢这部力作,感慨良多,受益匪浅,觉得马老及其新作给当下的影视剧、尤其是谍战剧的创作留下了三点启示——

        一是革命的理想信仰和坚定的理论定力。马老曾为《光明日报》题词:“人无信仰,生不如死。”铿锵八字,掷地有声。在剧作中的主人公李亨的身上,正寄托了马老一生坚守的革命理想信仰。文艺要为提高民族精神素质和塑造高尚人格提供精神能源,马老的这部新作无疑为此应运而生。值得深思的是:因何迟迟未能搬上荧屏?除了市场经济条件下资金筹措的因素之外,电视剧创作界选择剧作时的文化眼光是否也应自省?当下某些作品胡编乱造,违背党的地下工作纪律,靠“情杀”、“枪战”制造视听感官刺激,以致冲淡和取代了革命的理想信仰,甚至模糊了革命与反革命的是非界限,但为什么这样的作品却能一部部地登上荧屏、蛊惑观众呢?

        二是优秀传统文化的厚实功底和坚实的人文修养。马老毕业于西南联大,曾师从于上世纪集合于此的一批学问大家,继承了这批学问大家的人格与学识。他不仅擅长小说创作,且诗词、书法皆为一流。马老的作品让人感受到浓烈的传统文化气息:李亨艺术形象中蕴含的“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的传统文化精神,以及典型的中国长篇评话式剧作结构,再到传统的“大团圆”结尾,都是彻头彻尾“中国化”的。不仅如此,马老的西学底子也很棒,他在艺术创作上决非闭关锁国派。因此,他首先是“各美其美”,继承弘扬优秀的民族文化传统;其次是“美人之美”,学习借鉴别的民族优秀文化中为我所用的好东西;然后再“美美与共”,善于把上述两种“美”加以交融、整合、创新。反思时下某些同类题材的编造之作,创作者既在优秀传统文化的功底上欠缺,又往往喜欢东施效颦、囫囵吞枣地模仿套用西方的谍战片模式,焉有不败之理!

        三是哲学层面思维方式的自觉与自信。这是马老一种最可贵的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长期以来,一种二元对立、非此即彼的单向思维制约和影响着我们哲学的解放,而马老无论是对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的分析,还是对艺术形象的审美创造,都自觉贯注了一种执其两端、关注中间,兼容整合、全面辩证的科学思维方式,对事物和人物都是其所是、非其所非、全面把握。李亨这一形象,就既非不食人间烟火的“高大全”,又非亦好亦坏的“非英雄化”,而是努力实现人物性格质的规定性、表象的复杂性、以及情致的始终如一性的和谐统一。

        他说:“耐得住大寂寞者方可成大作家。”他不追风,不趋时,甘于寂寞,享受孤独,潜心创作,不慕虚名,坚持“独立之精神,自由之思想”。这恐怕是这位世纪老人留下的最珍贵的精神财富。  

        (作者为著名评论家、中国传媒大学艺术研究院院长)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日报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