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English
  • 时政
  • 国际
  • 时评
  • 理论
  • 文化
  • 科技
  • 教育
  • 经济
  • 生活
  • 法治
  • 军事
  • 卫生
  • 健康
  • 女人
  • 文娱
  • 电视
  • 图片
  • 科普
  • 光明报系
  • 更多>>
  • 报 纸
    杂 志
    光明日报 2012年03月30日 星期五

    鲁迅

    作者:刘 松 《光明日报》( 2012年03月30日 09版)
    鲁迅(雕塑)刘 松

        鲁迅以灵魂雕刻的文字,为一个民族的精神塑造作出了不朽的贡献.几代中国雕塑家用真情为鲁迅造像,此中最令人感动的是在那些雕痕刻印中展现了艺术生命深处的巨大力量和沉厚的挚爱。刘松便是在这心路历程中探索的猛士。——吴为山

        为鲁迅先生塑像的想法久生于心,却一直未能实现。这不是因为时间或个人精力的不允许,而是生怕自己的能力不足以准确地塑造出心中那位“知民众的疾苦,疗民众的魂魄”的先生形象。我最早接触表现鲁迅的艺术作品是读大学时校园里的一尊鲁迅坐像,之后的求学生涯中逐渐接触到像力群、徐悲鸿、刘开渠、潘鹤和熊秉明、吴为山等艺术家创作的鲁迅肖像作品。这些早已深深印入人们心中的鲁迅形象,让我认识到,鲁迅先生对中国的文学艺术发展有着何等深远的影响。正是通过这些艺术作品,使得鲁迅的精神与思想得到更广泛传播,也正是受这样的影响,让我萌生了塑造鲁迅的最初想法。

        2011年时逢鲁迅先生诞辰130周年,借这机会我完成了这尊鲁迅像。每一件作品的完成都需要灵感的迸发,但艰巨的精神劳作更是其强大原动力。在历时3个多月创作过程中,我参阅了很多文字和图片的资料,绘制了数十张创作的画稿与肖像素描。为的是能够读懂这位“清醒、深刻甚至犀利”的活生生的鲁迅。漫长创作过程背后不只是繁复的塑造,而更多的是情感的凝聚。鲁迅就像一位行走在精神荒原中的勇敢斗士,秉持着绝不妥协的精神,以自己的一生与黑暗抗争。先生坚毅的品格充满了强劲的生命感召力。正是这品格与精神成为不断支撑我创作的信念。基于此,在塑造的过程中,我放弃了以往对表现人物传统的具象再现,取而代之的是大刀阔斧般的堆砌雕凿。那瞬间的自然流露所保留下来的痕迹似峭壁岩石,将鲁迅先生的一生都浑融其中。那些棱角和锐气不仅增加了雕塑的光影色彩也强化了雕塑语言的感染力。为了突出面部的神态,我大胆的舍弃了对作品整体形似与细节的雕琢,通过具体刻画鲁迅的眼神来发掘其深邃的内心精神世界。作品中的鲁迅先生微闭双目仰望苍天,他的眼神犹做思考与判断,紧皱的双眉中隐蕴着对现实世界的无限忧郁。他矗立在山石之上,犹如一座浑朴肃穆的高峰,随风飘起的围巾似乎在告诉我们那高处孤冷的寒。我通过压缩身体空间的形式来映衬人物内在的情感。这不仅仅是我个人在雕塑语言上的追求,也是对鲁迅精神的最好阐释。在对雕塑的表面处理时我加入了线,这些有如刀割般绽裂开来的线条在光的照耀下显得“铿锵分明”。这些线表现的不仅是体积的转折更是精神的外延与情感的辐射。一块泥巴经过千锤百炼之后变成一种精神的实体。它将我的情感与思想都融合其中,也许这就是对生命塑造的奇妙所在。

        多年来我的创作多是通过捕捉最质朴的瞬间来表现人世间的善与美。对视觉与材料上的花样尝试并不是我的艺术追求。每次创作之初我都会通过对人物背景的了解去力图解读他们内心丰富的情感世界。正是通过那些全情投入的塑造使冰冷的雕塑与人之间构成一种心灵上的微妙对语。也正是这些经历让我愈发相信伟大的艺术不应该是那些“令人兴奋的潮流”,艺术之永恒在于表现最纯粹的人性本真。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日报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