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English
  • 时政
  • 国际
  • 时评
  • 理论
  • 文化
  • 科技
  • 教育
  • 经济
  • 生活
  • 法治
  • 军事
  • 卫生
  • 健康
  • 女人
  • 文娱
  • 电视
  • 图片
  • 科普
  • 光明报系
  • 更多>>
  • 报 纸
    杂 志
    光明日报 2012年03月29日 星期四

    破解农民工文化生活密码

    《 光明日报 》( 2012年03月29日   14 版)
    图片均来CFP
    图片均来CFP
    图片均来CFP

        核心提示

        文化是一个民族得以传承的血脉之一。中国作为一个有着几亿农业人口的农业大国,随着城乡二元结构的变化,大量农民工涌入城市。面对陌生的城市,每一个离开家乡寻找梦想的农民工,都渴望融入其中,改善、提升自己和家人的生活质量。

        从生活改善到城市融入,亿万农民工要跨越的不仅是温饱生活的坎儿,更要面对城市文化的认同。关注农民工的精神文化生活,是契合现代社会人文关怀精神的宗旨。如何改善农民工的业余文化生活已成为确保社会稳定、打造和谐社会至关重要的一环。本报记者对农民工的精神文化生活作了多方调查,并请相关专家就如何改善农民工精神文化生活建言献策。

        “上班干活,下班睡觉”是生活写照

        来自安徽池州的韩双胜1997年就在京城做装修工,如今已被评为苏皖工长俱乐部的“明星工长”,说起他的业余生活,就是干完活和几个老乡工友喝点小酒、聊天、玩牌。他对记者说:“对我们这种工作来说,一天下来挺累了,哪还有时间精力去想别的。像看电影、去健身之类的活动,票价那么贵,我不舍得,专门跑图书馆借书也懒得去。”

        山东临沂农村的张华明在北京一小区从事保安工作,今年21岁的他在岗已经三年了。“除了上上网或看个电视之外就是回寝室睡觉,我还喜欢吹口琴”,说着,他就拿起枕边的口琴给记者吹了一首耳熟能详的《让我们荡起双桨》,这就是张华明休闲文化生活的全部写照。

        在餐馆打工的小丽,业余时间和两个姐妹去逛街,最喜欢到西单图书大厦,找个楼梯走道坐在那里看小说,“有时我都忘了中午吃饭时间,看到精彩情节忍不住明天一下班再来看故事结局。每次路过国家大剧院那座漂亮的建筑,我都梦想着什么时候自己能到现场去看一场演出感受一下啊。”她对记者说出了内心的愿望。

        而来自河南信阳的小邢,两年前来到北京做销售工作。他说:“以前在老家农村没意识到知识的重要,工作后才觉得要学习的东西太多了。”为此,她充分利用自己有限的业余时间,努力学习相关专业知识,不断给自己充电。小邢对自己所从事的行业充满激情,希望几年后在公司升任项目主管。

        在春节后各地举办的多场招聘会现场,记者采访了多位来自广西、湖北、云南、四川等地的求职者,农民工表达的求职意愿,除了薪酬和社会福利保障,还非常关注就业环境的“精神福利”。 

        受访的多家招聘单位负责人表示,没有娱乐配套设施,已给企业带来招工障碍。许多劳动密集型产业集中的县经济技术开发区和城郊的一些工厂工地,厂区周边连一家商场、一家娱乐场所都没有,一些厂家也没有员工的文体活动场所,甚至连进城的交通都成问题。工人的劳动时间长、劳动强度大,很多农民工感到孤寂难耐。 

        “上班干活,下班睡觉”,这是目前很多进城打工的农民的生活写照。“亦工亦农,非工非农”是他们尴尬的身份特征;“荒漠化,孤岛化”是他们内心的情感状态。近日,徐晓泉、龚三堂、邓辉、邓运明、余达喜、陈洪萍、胡建英7位江西省人大代表经过专题调研后发现,上网、睡觉、看电影或电视,竟排在进城务工青年闲暇时间精神文化生活方式的前三位。

        农民工群体,特别是占农民工总数60%的80后、90后农民工,他们的受教育程度较老一辈高,他们对城市的认同远远超过了对农村的认同,他们的娱乐方式已多元化,对文化生活表现出“高渴求”,但现实生活条件的限制往往让他们处于“精神空白”地带。在新生代农民工权益越来越得到重视的同时,农民工的精神生活及精神抚慰和人文关怀缺失问题也日益凸显。

        文化拉近了农民工与城市的距离

        许多新生代农民工,希望融入城市的生活,成为新市民。“要是企业能为我们组织个演出、定期放电影什么的就好了”、“希望能在工地居住社区建个图书室、网吧之类”……采访过程中,记者随处都能听到这样的呼声和期盼。

        在中建三局武汉绿地中心项目工地现场,记者看到,道路两边都张贴着中建三局组织的各种文体活动剪影图片,农民工生活区活动板房两人一间,干净整洁,并配有为农民工提供专业化服务的医务室、理发室、洗衣房、招待所等专项设施,浴室24小时供应热水,处处细节都体现了企业对农民工的人文关怀。

        27岁的焊工袁兆轩来参加建设近一年了,“我能参与这个项目建设,说起来就感到很自豪,要知道这可是606米的高楼啊,中国第二高楼。下班后,和几个工友在职工之家和文体活动室玩一会儿台球、乒乓球,我们这儿还有远程教育中心、图书室,业余学校晚上八点半定期举办‘人才培育’专题讲座、导师带徒双推活动、安全生产专题教育等。我的业余生活都被填满了,也就没工夫想家了。”他笑着对记者说。

        而在武汉百步亭现代项目部建设工地,来自湖北宜昌的李旭平,春节后和爱人李琼丽带着两岁多的女儿,一家三口住在公司专供的里外套间探亲宿舍里。一张床、一个大衣柜、一张餐桌、32寸液晶电视、冰箱、洗衣机一应俱全。他们脸上洋溢着幸福的笑容,引来其他工友羡慕的目光。

        在施工工地的文化活动室里,记者看到,铁皮书柜中内容丰富,柜子最上层陈列着200多册图书,扑克、象棋等其他娱乐用品整齐地放在下面一层。据工程项目经理介绍,以前别的地方干活,没有文化活动室,工人们看不上电视,也没书看。收了工,有的睡觉,有的三五成群在城市大街小巷闲转。现在工地有了文化阵地,大家一收工就集中在这里,看书的看书,看电视的看电视,各得其乐。文化空间拉近了农民工与城市的距离,让他们得到了心灵上的温暖和慰藉。

        文化的滋润细密无声,有了健康向上的“氛围的营造”和“环境的创设”,农民工的素养就会有很大提升。同样是外来务工者,北大保安却在工作中实现了自己的大学梦。据北京大学保安大队队长王桂明介绍,北大保安队17年来走出了300多名大学生,这些保安员中有的取得了大专或本科学历,有的还考上了重点高校的研究生。在北大浓厚的人文氛围下,想听课有知名教授的讲座,看书有图书馆,看电影有百年讲堂……保安队尽可能为成员的发展创造条件。

        记者在采访中发现,广东各地近年来进行了不少探索。针对东莞外来务工人员占常住人口绝大多数的城市特点,东莞图书馆推出了以打工群体为主要服务对象的东莞打工学堂。东莞图书馆馆长李东来对记者说,学堂的志愿老师用讲座、培训、交流的形式向外来务工人员传授一些创业、就业、技能培训、生活百科等方面的内容。在外来务工人员相对集中的社区还设立了5个学习培训基地,将公益讲座、技能培训、生活课堂送进企业、工厂,一些粤语培训教材、优秀公益讲座编辑成册,制成光盘,免费向外来务工人员发放。

        近年来,东莞打工学堂共举办讲座、培训、交流活动1400余场,直接受众43万余人次。通过他们的积极引导,许许多多“不怎么休闲”的农民工都参与到了专门为他们定制的活动中来。知识课堂密布各地,遍布东莞城市各个角落的农民工都有书可读,在温暖的氛围中度过了一段段开心快乐的时光。

        关心、丰富农民工文化生活须形成制度

        有关专家分析,包括户籍在内的一系列城市公共文化共享平台造成的制度障碍,使得农民工不可能像城市居民一样,能随意安排自己的文化生活。业余时间看热播的电视剧、唱歌跳舞、上网冲浪、读书看报等文化生活基本上与他们无缘。其次,企业和产业政策对农民工的文化需求尚未给予足够的重视和关注。许多企业建设厂房的同时没有相应的配套丰富农民工的业余文化生活。报纸、书刊、杂志等文化消费,除了公司、企业免费赠阅外,他们很少会主动购买。由于收入有限,能用在文化生活消费方面的开支就不足,城里大部分先进的文化娱乐设施,是为了适应城市居民需求而建设的,消费成本高,像影院、茶座、酒吧等文化娱乐场所,游泳馆、美容美体俱乐部等健身场所,消费动辄数百甚至上千元,处于低收入人群的新生代农民工都会望而却步。 

        农民工的精神文化生活,已经引起了政府和社会的广泛重视。去年,文化部、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与中华全国总工会联合下发《关于进一步加强农民工文化工作的意见》,这是我国对农民工文化建设进行的一次全面部署。

        武汉大学法学院教授周叶中接受采访时表示,农民工的文化需求从根本上来说是一种文化权利的诉求。我国《宪法》第47条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公民有进行科学研究、文学艺术创作和其他文化活动的自由。国家对于从事教育、科学、技术、文学、艺术和其他文化事业的公民的有益于人民的创造性工作,给以鼓励和帮助。由此在我国,文化权利是一项由《宪法》所规定的公民基本权利。事实上,农民工文化生活单调背后正是农民工文化权利保障缺失和不完善。加强农民工文化生活建设的关键就在于提高对其文化权利的保障。

        要从根本上解决农民工文化生活贫乏问题,应该使关心、丰富农民工文化生活形成一种制度,并将其纳入我国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的整体架构中。清华大学社会学系教授李强指出,农民工是游离于农村和城市社会生活之外的边缘群体,他们既不能享受到政府提供的农村公共文化服务,也难以挤进城市公共文化服务的行列。因此,相关政府部门应该针对农民工的特殊性,进行有针对性的制度安排,由各级政府承担起公共资源保障的责任,如向农民工群体免费开放公共文化设施、建设一些廉价影院等,让农民工能够走出“工棚”去享受精神产品的熏陶。

        李强建议,要充分发挥企业的社会责任。用工企业是农民工工作、生活最为集中的场所,一方面,丰富农民工精神文化生活,能使他们心情舒畅、感情充实、生活愉快;另一方面,农民工精神文化生活得到满足,他们会在感情上对企业产生亲近感,从而激发劳动热情,有利于企业氛围的和谐稳定。因此,从长远来看,用工企业也会因此获益。大型制造企业、工业园区、工矿区等农民工生产生活密集区应配套建设固定文化设施,建筑工地等农民工临时性聚居区应配置临时性文化设施或提供流动服务。与此同时,城市社区应该将辖区内的农民工纳入自己日常的服务范围,各种文体设施应向农民工开放,要让农民工有报读、有电视电影看、有广场文艺晚会可观赏,尽量提供丰富多彩、门类齐全的各种娱乐项目,以满足不同层次农民工的个性需求。(本报记者 赵 婧 夏 静)

        链 接

        《关于进一步加强农民工文化工作的意见》摘要

        ◆至2015年,形成相对完善的农民工文化工作机制,建立相对稳定的农民工文化经费保障机制;农民工文化服务切实纳入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农民工文化活动常态化、有特色;广大农民工对公共文化服务的满意度明显提高。

        ◆常住地政府是保障农民工文化权益、满足农民工文化需求的责任主体。

        ◆继续加大图书馆、文化馆(站)、博物馆、美术馆以及工人文化宫(俱乐部)等公益性文化单位的免费开放力度,充分发挥其在满足农民工文化需求方面的主体骨干作用。

        ◆城市社区要以常住人口为主要依据,充分考虑辖区内农民工的规模、特点和文化需求,规划建设和优化配置社区文化设施和服务,构建以社区文化设施为依托的农民工文化服务平台。

        ◆引导企业将农民工文化生活纳入企业文化建设范畴,提升企业开展农民工文化工作的自觉性。督促企业严格执行各项法规制度,使农民工有时间、有精力参与文化活动,切实保障农民工的文化参与权。

        ◆大型制造企业、工业园区、工矿区等农民工生产生活密集区参照本地公共文化设施建设标准,配套建设固定文化设施,建筑工地等农民工临时性聚居区配置临时性文化设施或提供流动服务。

        ◆要特别重视新生代农民工的精神文化需求,加强对他们的价值观念塑造以及人文关怀、心理疏导和精神抚慰,引导他们按照现代城市文明要求规范自身行为,提高他们的文化素质、耐挫能力和融入能力。

        ◆各级政府在编制公共文化服务经费预算时,要充分考虑辖区内农民工文化工作需要,切实将农民工文化工作日常经费纳入常住地公共文化服务经费统筹考虑。针对农民工的特殊文化需求,建立农民工文化专项经费,纳入各级政府的财政预算,重点保障农民工专项公共文化服务、特定文化产品购买和专门政策引导等方面的支出。

    光明日报
    中华读书报
    文摘报
    出版社
    考试
    博览群书
    书摘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日报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