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人群中多元价值观在发生相互的碰撞,在碰撞中也给处于成长期的儿童以一定的道德与行为影响,价值观的多元化使得林区的小学生也出现了种种的思想误区与行为失范。
其主要表现为:负面的社会思潮使小学生的道德思想与道德观念淡漠,如拜金主义等错误的思想观念使得小学生对于社会中出现的各种缺失道德的行为无法进行正确判断,在判断时的判断依据片面靠向“经济”、“金钱”标准。也出现种种对社会现象淡漠、无同情心与责任感的情况。
林区偏远的环境,落后的经济状况,小学生家庭之间较远的距离等原因进一步放大了这些错误认识的负面后果,加剧了这些学生的道德失范,使得小学生迷失了自我的价值观,将自己的人生定位于满足自我的各种欲望。这些行为失范提醒着教育者应当加强林区小学生的德育教育,并根据原因进行相应的对策设计以增强德育的有效性。只有如此才能够使社会主义人才的培养目标在道德层面上有良好的基础。
1.加大国家投入,优化资源配置
由于国家教育经费投入越来越大,因此增长的投入可以向林区做适当的倾斜,以帮助林区小学改变原有的发展困局。在增加投资的同时,政府应当利用多种筹资方式引导社会资金进入到林区的教育环境改造中,在政府的引导下林区小学发展才能够克服资源瓶颈,进而以优质资源来推动德育教育的实现与优化。
2.拓宽德育内容,使德育生活化
德育生活化是针对德育内容僵化的重要解决方案。生活化意味着教师在进行教学设计时应当注意将书本上对思想道德教条式的规定转化为能够指引学生思考与行为的“活化”的知识,而将学生的实际生活过程与道德培养过程相结合,就能够使林区学生在林区生活中逐渐以活化的“知识”来推动正确的价值观、道德观的养成。
3.强化教师素质,加强队伍建设
为提升林区小学的德育效果,就必须不断地强化教师的素质建设,并不断地培养在德育方面新的力量,使其能够面对受教育者寻找合适的教育教学方法,并以该方法完成德育教育任务。教育管理者还应对德育工作者的思想道德素质进行考察与监督,使其能够成为合格的道德“标兵”以引导小学生的道德成长。
4.优化教育方式方法,增强实效性
目前林区小学的德育实效性低下,可以从教育的方式方法上寻找对策。新时期的小学生具有其独特的成长时代特征和身心发展特点,因此教育者要革除呆板单一的教育教学方法,就应当对学生特点进行客观认知,在此基础上寻求教育与学生精神需求的结合点,引进和探索教育的新模式,充实农村小学德育教育的新方法。
5.构建相互协作的教育网络体系
由于家长与社会教育能够有效地辅助学校的德育,因而学校、家长与社会应当形成相互协作的教育网络体系,以从多个角度来推动小学的德育进程。林区学校应当帮助家长改变“教育是学校的事”这种错误观念,端正其教育思想,推动其积极有效地参与到小学生的德育中。与此同时,还应加强与社会各界的沟通与合作,让学生们广泛地接触社会的各个领域,开阔眼界,多方面促进学校教育与家庭教育、社会教育的结合。 (作者单位:黑龙江省东宁县绥阳林业局第二小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