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English
  • 时政
  • 国际
  • 时评
  • 理论
  • 文化
  • 科技
  • 教育
  • 经济
  • 生活
  • 法治
  • 军事
  • 卫生
  • 养生
  • 女人
  • 文娱
  • 电视
  • 图片
  • 游戏
  • 光明报系
  • 更多>>
  • 报 纸
    杂 志
    光明日报 2012年03月28日 星期三

    正是雪域春好时

    ——写在西藏第四个百万农奴解放纪念日之际(上)

    作者: 《光明日报》( 2012年03月28日 01版)

        今年3月28日,是西藏第四个百万农奴解放纪念日。连日来,沉浸在喜悦中的西藏各界干部群众,唱起嘹亮的歌曲,跳起欢快的舞蹈,庆祝这个光辉的日子。

        “西藏民主改革第一村”的变迁

        西藏山南地区乃东县克松村,是原西藏地方政府噶伦索康·旺清格列在山南的6个庄园之一。西藏百万农奴摧毁封建农奴制度的民主改革,就从这里拉开序幕。因此,这里也被称为“西藏民主改革第一村”。

        “农奴主的太阳落下去了,我们的太阳升起来了!”1959年7月,克松村443位农奴,自发组建了西藏历史上第一个人民群众按照自己意愿,民主选举产生的农民协会。当旧的地契、债约被扔进火堆时,分得土地的翻身农奴围着火堆狂欢起来。

        民主改革前的克松庄园有99户居民,一般年成收获粮食84000公斤左右,除了被封建领主的代理人直接掠夺之外,每年还要向封建领主缴纳青稞63000多公斤、面粉750多公斤,猪、牛、鸡几百头(只),还有名目繁多的近百种乌拉和差役。全庄园农奴,几乎没有一户人家能吃到盐巴、喝上茶。

        如今,克松居委会有居民216户、847人,耕地面积1600亩,大小牲畜1185头,29户拥有汽车,早已实现了通水、通电、通电话、通电视、通广播。居委会还成立了医疗合作室,农牧民平均寿命从民改前的35岁提高到现在的75岁。

        2009年3月26日,克松村居委会居民在《致全区百万翻身农奴的公开信》中写道:“我们无法忘记,50年前的旧西藏,‘农奴身上三把刀,差多、租重、利钱高;农奴面前三条路,逃荒、为奴和乞讨’。农奴‘生命虽由父母所生,身体却为官家占有;纵有生命和身体,却没有做主的权利’。而50年来的新西藏,‘共产党来了苦变甜,百万翻身农奴自己的事自己说了算’。‘尽管乌鸦在叫,骏马照样奔跑!’我们在党的富民政策指引下,家家户户住楼房、穿新衣、吃美食、有存款。我们的日子比蜜还甜!” 

        一个普通藏胞的心声

        夏果堪珠·益西班典是1994年回国定居的藏族同胞。60多年前,7岁的夏果堪珠就到拉萨哲蚌寺学经,当僧人,做活佛,寺庙人生一直延续到20岁。1959年他出国到了印度,随后又辗转到瑞士,并在那里生活了28年。

        1984年,夏果堪珠第一次回国时,虽然改革开放刚开始不久,但西藏发生的历史性变化和各族人民当家作主的精神风貌深深感染了他。家乡日新月异的变化,让夏果堪珠下定决心回国定居。

        回国后,夏果堪珠先后担任拉萨市、西藏自治区政协委员,西藏自治区政协常委。他亲眼见证了西藏的变迁。

        沉浸在纪念日喜悦中的夏果堪珠说:“此时此刻,我们永远不会忘记,旧西藏政教合一的封建农奴制是最黑暗、最残酷、最野蛮、最落后、最贫穷的社会历史。占西藏人口不到5%的三大领主,霸占着绝大部分生产资料,垄断着西藏物质精神财富。而占西藏总人口95%以上的农奴和奴隶,根本没有生产资料和人身自由。1959年的3月28日,以三大领主为代表的农奴主阶级置广大人民日益高涨的改革呼声于不顾,顽固坚持‘长期不改’、‘永远不改’,甚至背叛祖国,悍然发动全面武装叛乱。党中央、国务院决定为维护祖国统一和西藏人民的根本利益,在雪域高原掀起了一场举世瞩目、波澜壮阔的民主改革运动,彻底推翻了三大领主统治的封建农奴制度,打碎了千年的枷锁,昔日的百万农奴获得了人身自由和各项民主权利,劳动人民成为西藏的主人,建立了自己的人民民主政权,并向世界宣告了封建农奴制的旧西藏走向彻底灭亡。”

        “西藏和平解放以来,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在党中央和各兄弟省市的大力支援下,西藏的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等各方面取得了伟大成就,发生了巨大变化。我们要永远铭记西藏民主改革前的辛酸历史,用亲身经历和感受教育正在成长的青少年,让他们了解历史真实情况和西藏民主改革的伟大意义,使他们真正懂得只有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坚持社会主义制度、坚持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加强民族团结,维护祖国统一,才能稳定西藏、建设西藏、发展西藏,才能过上幸福美满的生活!”夏果堪珠·益西班典激动地说。

        令人惊叹的数据与事实

        这是一组令人惊叹的数据:1959年,西藏全区GDP仅为1.74亿元;2011年,发展到605.83亿元。1959年,西藏农牧民几乎没有收入;2011年,农牧民人均纯收入达到4700元,连续9年保持两位数增长……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 国家先后实施了免征免购,不向农牧民收取任何农牧业税,实行“两个长期不变”政策,即“土地归户使用,自主经营,长期不变”,“牲畜归户,私有私养,自主经营,长期不变”。农牧民生产积极性得到极大提高。统计显示,西藏农作物播种面积由1959年的140.23千公顷,增加到2011年的369万亩;粮食产量由1959年的18.29万吨,增加到2011年的93.2万吨。

        为加快自身造血功能,西藏自治区党委、政府从薄弱环节入手,抓住工业发展不放松,使工业从无到有、从小到大。逐步形成优势矿产业、建材业、民族手工业、藏医药业为支柱,包括电力、农畜产品加工业、饮食品加工制造等富有西藏特色的工业生产体系。2011年,西藏第二产业增加值实现209亿元,同比增长17.7%。

        在工农牧业全面发展的同时,西藏自治区党委、政府适时提出“提升一产、壮大二产、做强三产”的经济发展战略,并将旅游业确立为第三产业的龙头产业,加大了政策和资金扶持力度。近年来,旅游业呈现“井喷”式发展,带动了餐饮住宿、商贸流通、交通运输、邮政通信等快速发展,实现了“三产大发展”。2011年,西藏第三产业增加值实现322亿元,同比增长11.8%。

        和西藏一样,近年来,四川、云南、甘肃、青海四省藏区,认真贯彻落实中央第五次西藏工作座谈会精神,着力强化保稳定、促发展、强基础、惠民生的各项措施,各领域工作都取得了新的成绩。

        雪域大地正沐浴在灿烂的阳光下!

        本报记者 益西加措

        (更多相关报道见3版)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日报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