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English
  • 时政
  • 国际
  • 时评
  • 理论
  • 文化
  • 科技
  • 教育
  • 经济
  • 生活
  • 法治
  • 军事
  • 卫生
  • 养生
  • 女人
  • 文娱
  • 电视
  • 图片
  • 游戏
  • 光明报系
  • 更多>>
  • 报 纸
    杂 志
    光明日报 2012年03月28日 星期三

    人才会客厅

    人才需要快乐成长

    作者: 《光明日报》( 2012年03月28日 15版)
    叶仁荪
    马抗美

        新闻背景

        近日,美国华裔林书豪成为继姚明之后,又一位令中国体育迷倍感骄傲的篮球运动员。而他同时也是哈佛大学的毕业生,他的成功,被视为美国式“体教结合”的最佳诠释。一时间,中国是否也可以培养林书豪的讨论沸沸扬扬。

        本期嘉宾:

        江西理工大学校长  叶仁荪

        中国政法大学教授  马抗美

        主 持 人:

        章丽鋆

        主持人林书豪现象为何如此受人关注?

        叶仁荪:林书豪不仅是一名优秀的球员,而且是哈佛大学经济学专业的优秀毕业生,还是哈佛校报的兼职编辑。这打破了我们一直固有的体育与学习不能兼顾的刻板认识。

        马抗美:现在我们几乎每一个孩子都在上各种补习班,但很多并不是真正出于自身的兴趣。林书豪的成功有一个非常重要的因素,即他对篮球的兴趣。兴趣能高度凝聚人的注意力,激发人的思维热情,甚至可以使人把毕生精力奉献。这是我们在人才培养中应注意的。

        主持人反观我们的人才培养,有什么需要反思?

        叶仁荪:林书豪的成功,我们应当深刻反思以下两个问题:一是在人才培养机制方面如何深入实施全面素质教育,真正将德智体美劳等素质要求融为一体,实现学生的全面发展。二是在人才选拔机制方面,如何将对文化素质的考察与对其他专业、特长等综合素质的考察有效结合起来,不拘一格降人才。如果这两方面没有大的突破,那打球的人不会读书与读书的人不会打球的局面就难以改变。

        马抗美:林书豪现象,让人们看到了特长和学业的完美结合。审视林书豪的成长道路,打球和学习也同样是一对矛盾。从他身上可以看到,个性化培养、健康人格的塑造在人才培养机制和模式中应得到更多体现。

        主持人如何让更多的孩子能像林书豪那样快乐地成长?

        叶仁荪:要让林书豪那样具有梦想的青少年在中国能真正“快乐地成才”,还是要想办法在人才培养机制和人才选拔机制上取得突破。唯有如此,广大青少年的各种梦想才有可能得到萌发、呵护,进而茁壮成长,类似于林书豪这样的优秀群体也才有可能不断涌现。

        马抗美:林书豪打球追求的是“永恒的快乐”,而不是输赢的快乐。这是一种非常健康的生活境界。我们要把孩子的兴趣变为可供其享受一生并能给自己带来快乐的财富。快乐成长并非没有挫折,关键是学会面对,把消极情绪转化为动力,这也是一种快乐。家庭和学校要给孩子们追求梦想、快乐成长提供土壤,而社会则需要提供人人都可以成才的平等机会,让每个有志成才的人都有发展的空间,让每个为社会作出不同贡献的人都得到尊重。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日报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