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English
  • 时政
  • 国际
  • 时评
  • 理论
  • 文化
  • 科技
  • 教育
  • 经济
  • 生活
  • 法治
  • 军事
  • 卫生
  • 健康
  • 女人
  • 文娱
  • 电视
  • 图片
  • 科普
  • 光明报系
  • 更多>>
  • 报 纸
    杂 志
    光明日报 2012年03月28日 星期三

    点将台·老鲍谭古⒇

    子为什么不语(2)

    作者:鲍鹏山 《光明日报》( 2012年03月28日 12版)

        孔子做老师,虽然自称“诲人不倦”,其实他并非有问必答,也并非百问不厌,比如他就公开宣布:“不愤不启,不悱不发。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论语·述而》)

        “不愤不启,不悱不发”,学习没有主动性的,不教,还好说;“举一隅不以三隅反”,那可能是智商问题,不教,就有点歧视了。要知道,能举一反三,不是一般的智商,连子贡这样的人,也才能“闻一以知二”呢。(《论语·公冶长》)

        所以,孔老师是有脾气的老师,绝不像我们今天的有些老师,天天陪着学生做题目,用一个原理或公式来套做无数个古怪百出的题目。这样的教育,机械地训练孩子形成条件反射,孔老师是理解不了也耐受不了的。这样的“诲人不倦”,有时真像人们所说的那样,是——毁人不倦。

        在上篇《子为什么不语(1)》里,我们讨论了孔子的“子不语怪力乱神”等等,那是《论语》中明确记载的。其实,除了这些明确记载的“子不语”,还有一个更大的、更值得我们思考的“子不语”,隐藏在《论语》的背后。

        我们知道,《论语》的最早编写者,是孔子的学生;《论语》的内容,也主要是孔门师生的问答。所以,读《论语》,就可以知道孔门师生平时讨论一些什么样的问题,就可以知道孔子平时教学生一些什么东西。但是,孔子没说什么?不说什么?也许是一个更有价值的问题。

        孔子没教或不教学生什么呢?

        在《论语》中,我们看到了孔门师徒讨论仁,讨论礼,讨论孝,讨论事君事父,讨论兄弟之道,讨论修身之途,讨论进德之阶,还有朋友之义、学习之法等等等等,但是,我们就是看不到学生问孔子知识问题,看不到孔子教学生专业技术!

        我这样说,也有些绝对。《论语》中还真有个学生问了孔子一个技术问题,但是,孔子不仅拒绝回答这样的问题,还痛骂这个学生为小人。这就是《论语·子路》篇中有名的樊迟学稼:樊迟请学稼。子曰:“吾不如老农。”请学为圃。曰:“吾不如老圃。”樊迟出。子曰:“小人哉,樊须也!上好礼,则民莫敢不敬;上好义,则民莫敢不服;上好信,则民莫敢不用情。夫如是,则四方之民襁负其子而至矣,焉用稼?”

        孔子在痛骂樊迟为小人,拒绝回答他的为稼、为圃的知识问题之后,马上揭出三个概念:礼、义、信。礼义信是什么?不是知识,更不是技术,而是——价值!

        其实,人之一生,有三种需求,也因此有三种境界:谋生、谋智与谋道。谋生为养活自我,谋智为认知世界,谋道为认同价值。与之相应的学习或教育,则分别对应为技术(专业)、知识和价值。谋生、谋智固是为人之所必需,而无价值约束之谋生,无价值操守之谋智,其灾难性后果,今日之国人当有痛切之感。今日中国社会之最大危险,乃是很多人缺乏价值判断力;今日中国教育之最大失误,乃是专注于技术、专业和知识,而忽略了价值认同与价值判断力的养成!

        其实,樊迟曾经问过孔子不少问题,有一次他甚至一口气问了孔子三个问题:“敢问崇德,修慝,辨惑。”(提高品德、消除邪念、辨清迷惑)孔子夸他“善哉问!”(《论语·颜渊》)认为这才是善于学习者真正要关心的问题。林放问礼之本,孔子夸林放:“大哉问!”(《论语·八佾》)林放不问有关礼的具体内容,不问一定场合下具体的礼节、礼数和礼仪这些知识性问题,而是问“礼之本”——礼之背后的价值问题,孔子以为这才是有关“大”的学问,这才是“大人”要关心的大问题。“大学”者,学大也!大人之学也!

        教育,至少要以教出好人为第一目标。

        做人,至少要以做个好人为最低标准。(郭红松 绘图)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日报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