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English
  • 时政
  • 国际
  • 时评
  • 理论
  • 文化
  • 科技
  • 教育
  • 经济
  • 生活
  • 法治
  • 军事
  • 卫生
  • 健康
  • 女人
  • 文娱
  • 电视
  • 图片
  • 科普
  • 光明报系
  • 更多>>
  • 报 纸
    杂 志
    光明日报 2012年03月27日 星期二

    老片修复:边怀旧边赚钱?

    作者: 《光明日报》( 2012年03月27日 05版)

        电影修复技术的发展让经典老片焕发了第二春,修复重映已成潮流。今年4月,重新修复制作的经典影片《泰坦尼克号》将在全球再次上映。国内方面,《东邪西毒:东邪西毒终极版》、《倩女幽魂》等经典老片经过重新修复、配音、剪辑之后重上院线;而更老的“老片”,《一江春水向东流》、《八千里路云和月》、《十字街头》也接踵而至,将于6月上海电影节期间刮起“怀旧风”。

        修复电影的出现,让坊间评价不一。有人说,这是为了追忆似水年华、旧时情怀;也有人认为,“炒冷饭”一般的操作,难入法眼,靠这样赚票房,不是长久之计。

        老片修复投资回报率很高

        今年2月24日,武侠经典《新龙门客栈》经重新调色、配音后再登大银幕。虽然在微博上引起热议,但它的票房却并不火爆。

        经典老片重放,在其他国家和地区并不罕见,香港以前就常有周末放映邵氏老片的习惯,国外的一些艺术院线也往往会重映老片。

        老片修复是一项投资回报率很高的生意,与拍摄一部电影相比,老片修复再上院线的成本远远低于原创。香港影人吴思远在2009年推出的修复且重新剪辑版《东邪西毒:东邪西毒终极版》,收获3400万元的票房,堪称小成本大票房的成功案例;而《新龙门客栈》的修复花了200万元,票房在500万元左右,除去分账经营等成本,最终小赚一笔。

        有人批评吴思远老打“修复老片”的主意,用这种“好、快、省”的方式轻松赚钱,但吴思远不这么认为,在他眼里,情怀比票房重要。尽管《倩女幽魂》、《新龙门客栈》的票房都不好,但吴思远仍然会继续修复经典港片,接下来的计划是《青蛇》和《宋氏三姐妹》。

        “修复电影首先考虑的是它有没有保存价值,但这样的影片并不多。花那么多时间和精力在这上面,就因为我是真心喜欢,想把它们更好地保存下来。”出生于1944年的吴思远这样说。

        “旧瓶装旧酒”,很多观众不买账

        业内一著名的电影修复公司负责人说,老电影的修复“十分复杂繁琐”。修复的内容包括画质修复和声音修复,画质修复包括胶片清洗、补帧、调色、去抖、去痕等;声音修复则要把声轨输入电脑,降低噪音,调整声音播放速度,修正音质,再进行声画合成,重新剪辑转换成数字格式保存。

        从周期来算,一个工作人员一天只能完成100帧到200帧的画面修复。一部90分钟的影片,大约有12万9600帧画面。如果要一帧一帧地精细修复,一部电影最短也要用数月时间。

        但复杂的工艺并不能赢来观众的肯定。有观众表示,老电影翻拍、3D化至少是“新瓶装旧酒”,但修复重映就直接“旧瓶装旧酒”,就改一下生产日期,这简直就是欺骗消费者。

        80后的学生则更加务实。读研究生一年级的余倩说:“《新龙门客栈》这样的老片修复之后再上院线,我是不会买票进影院观看的。这些影片的确都是经典,但如今网络资源非常发达,我觉得没有必要花几十块钱进电影院看老片,完全可以在网上重温旧时情怀。”

        虽然有不少反对者,但观众中也有力挺老片的“铁杆粉丝”。某外企工作人员张艺唯完全抵挡不住经典老片的诱惑,“现在院线上映的那些电影我都不太感兴趣,曾经的经典在今天的院线里重映,仍然还是经典。我会毫无疑问地选择经典电影,经过时间的沉淀,我会以不一样的眼光和心态再次感悟那些熟悉的镜头。”

        然而,不理想的票房似乎预示着修复电影命运的坎坷。据电影从业人员张先生介绍,修复电影上院线之前已经有很多人通过别的渠道看到了片子,就不会有太多观众愿意花钱再进院线观看。而4月上映的《泰坦尼克号》则不同,它的修复相当于重新制作,并用3D技术着重凸显巨轮、冰山等景物的立体感和深度感。不同于国内的老电影修复,观众对于将老电影3D化的方式,还是有所期待的。

        专家观点:同等投资,鼓励中小成本电影

        中国艺术研究院影视研究所研究员、电影评论家高小健表示,修复电影有其独特的历史、文化价值,但当我们面对太多大片带来的视觉奇观之后,电影应该回归原创的中小成本影片。中小成本电影成为市场主体才应该是常态。修复电影的重映,更多的是满足有怀旧情结、对年轻时光有难忘记忆的观众。对历史的缅怀、对记忆的唤醒是修复电影本身的价值。而它对新一代观众的意义则是一种“补课”,让新一代观众以现代的眼光审视并感受传统老电影的经典。

        高小健认为,修复电影承载的是一种独特的文化价值,而院线需要的是具有创作意识、创新意识、文化表达,并能带来市场价值的中小成本电影。虽然,修复电影的成本看似很快就能通过票房赚回,但长远来看,修复电影对电影产业长远发展意义远远小于中小成本电影。

        电影频道《佳片有约》栏目嘉宾主持人、中国传媒大学戏剧影视学院教授索亚斌认为,商业修复电影的市场不大,其主要是由受众群体狭小等种种原因造成的。修复片的一个重要意义,是像国外一样通过商业投资将这些电影修复并当资料保存,目前中国做得比较好的是中国电影博物馆和中国电影资料馆。而长期来看,院线上映修复电影的前景不太理想,同等投资条件下,小成本原创电影应该会更受到观众的青睐。

        在进口电影配额增加的大背景下,修复电影会面临更加残酷的市场竞争。缺失的新鲜感,有限的观众群,都会让修复电影的商业之路举步维艰。而另一条转型之路也摆在面前:放弃主流商业院线,回归艺术、小众与公益。这是一场商业与艺术,现代与传统的博弈,究竟路在何方,还需观众投票,时间检验。(本报记者 牛梦笛)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日报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