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月24日一大早,从北京的街巷胡同,从四郊八县,都有急忙忙的身影,朝位于交道口的东城区图书馆疾走。这天的“作家与读者见面会”文学讲座,主角是一位新近冒出来的工人业余作者毛建军,他的中篇小说处女作《北京人》在《北京文学》杂志发表后,获得了不错的反响。东城区图书馆和东城区作家协会决定打破由名家讲课的惯例,请他登上大雅之堂,来和听众们交流一下创作体会。
这些听众,都是最基层的普通市民,有机关干部、教师、编辑、工人、街道居民,还有来京务工人员……近3年多时间里,文学强大的吸引力,每周都把他们召唤到这里。
当主持人宣布讲座开始时,一百多人已经把多功能会议厅坐得满满的。很多上了年纪的老人,戴上老花镜,认真地做起记录。这使应邀前来为《北京人》做分析解读的当代著名文学评论家、中国社科院陈福民研究员连呼“没想到”,“很感动”,“来对了”。
大器晚成的毛建军是北京土著,早年当建筑工人,现在某单位做后勤工作。小说《北京人》通过农村姑娘美顺嫁到北京城里后的种种生活景象,展现了京城一个普通人家生活的艰辛与温馨,表达了底层社会的汗水与泪水、自卑与自尊、奋斗和希望。在花园洋房、豪车名媛充斥文坛和荧屏的当下,这样一部关注老百姓普通生活的朴素的作品,令人从心底里感动,也是我们期待已久的作品。
陈福民研究员首先为作品找到了灵魂——“朴素的善意”。这种高贵品质在今天的社会环境里,仍深藏在民间、流淌在老百姓的骨血里。能否接受这种善意,是考验我们每个人的一把尺子。接着,他从成功的人物塑造、流畅的叙述语言等三个方面,肯定了作品的优点,也谈到了一点不足。责任编辑王秀云介绍了作品的刊发过程,并表明自己身为编辑,对作者的精心发现与培养,对读者的深切感激。毛建军介绍了自己是如何在坚信“人性美好”的状态下写出了这部作品,并畅谈了他几十年学习老舍等文学大师的体会。朗诵艺术家小马、左坤,在一根针落地都能听见的安静中,声情并茂地朗诵了作品的片段,引起了经久不息的掌声……
最后的听众评说与提问,把全场的气氛推向最高潮。解放军某部创作员丁大华说:“北京人是谁啊?是很多没有北京户口的人——打工的、炸油饼的、收废品的,美顺是他们的典型代表。”一位不知名的老同志接着说:“北京建都800多年了,现在需要什么样的北京人,是我们应该考虑的问题。”北京群众艺术馆工作人员杜染说:“这部作品写出了时代精神,道出了普通人的心声,是读者欢迎的作品。作家必须对得起自己的艺术良心,沉潜在生活的底层替老百姓说话,决不能什么卖钱写什么。”
讲座结束后,望着久久不愿离去、还在讨论和争论的听众们,陈福民深受感动,一再感慨:“每天泡在文学里的我,参加过那么多专业的作品研讨会,却在今天才真正体会到——文学是有力量的,文学在民间!”《北京文学》编辑部主任张颐文也连声说:“我们刊物60多年来,始终坚持关注普通人、小人物、基层。虽然今天的文学格局不断变化着,但每回走到群众中来,都能坚定我们继续走下去。”(本报记者 韩小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