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思想意识的升华、民族精神的凝聚、综合国力的体现,文化在其认同过程中表现为一种软实力,其价值指向是民生幸福、社会和谐。十七届六中全会出台的《中共中央关于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明确指出:增强国家文化软实力,弘扬中华文化,努力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当前,文化软实力建设作为国家战略,已经成为夺取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新胜利、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新局面、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关键“生长点”和重要“增长极”。
文化软实力的价值认同
文化是一个民族发展的精神记忆,文化的价值底蕴和真正魅力在于追问和探寻“人”的意义,改变和超越“人”的本能,创造和发明“人”的生活。文化软实力彰显的正是文化所蕴含的“以文化人”的崇高使命和“向文而化”的价值取向,其作用于不同类型事物就会使人在价值判断中产生真假感、善恶感和美丑感。
文化软实力的求真价值在于扩展人性之真,使人具有更深刻的知识、更超凡的能力和更睿智的头脑。真的本质在于合规律性,真的尺度是客观的、外在的,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文化软实力的基础支点是求真,就是使人正确认识和反映客观事物的本质和规律,通过改变自然环境、社会环境和精神环境改变着人类的生存状态、交往方式和内心世界。人对客观规律的认识愈深刻、愈全面,人的活动愈理性愈自由。客观规律一旦被人所认识,就会由支配人的外在压力变成发展人的内在动力,人就会领略到文化软实力的基本形态——自我安宁感。
文化软实力的向善价值在于顺应人性之善,追求善的道德理想、善的伦理秩序、善的行为方式。善的本质在于合目的性,善的尺度是主观的、内在的,所反映和体现的是主体的意志。文化软实力的中端支点是向善,它所呈现的是人的思想行为符合内在的良知标准,努力塑造有德之公民,不断创造文明的社会。当主体与客体双方在公平和平等前提下达成互惠互利时,人就会领略到文化软实力的中级形态——自我实现感。
文化软实力的尚美价值在于美化人的心灵世界、升华人的信仰追求、陶冶人的精神情操。美的本质在于既合规律性又合目的性,美的尺度既是客观外在的,又是主观内在的,是主体与客体在真和善的基础上的和谐统一。文化软实力的高端支点是尚美,这是心灵完全自由的表征,彰显了主客体之间的和谐关系,“从而达到主客体契合,物我同一,进入自由世界。”(袁贵仁:《价值学引论》,第145页)对美的拥有使人在特定个别存在中获得超越有限自我的喜悦和乐趣,人就会领略到文化软实力的高级形态——自我愉悦感。
文化软实力的责任担当
文化软实力是民族凝聚力的重要源泉。文化是民族的血脉,是民族形象的基本元素和首要标志。一个民族之所以能够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关键在于有自己鲜明独特的民族文化、民族性格和民族精神。中华民族之所以能够历经磨难、长盛不衰,就在于中华民族在漫长历史进程中,万众一心、坚忍不拔地共克时艰、奋勇向前,形成了以爱国主义为核心、以“团结统一、爱好和平、勤劳勇敢、自强不息”为内容的伟大民族精神。民族的复兴始于文化的觉醒。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必须科学把握文化与民族的互动关系。只有以文化软实力提升去最大限度地激发民族凝聚力,把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作为一种民族的“集体无意识”融入华夏儿女的心灵深处,努力形成全民族奋发向上的精神力量和团结和睦的精神纽带,才能充分调动各民族、各阶层、各方面的力量投身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
文化软实力是国家竞争力的重要因素。当今时代,世界多极化、经济全球化深入发展,科学技术日新月异,各种思想文化交流交融交锋更加频繁,国际间的文化软实力竞争初见端倪便呈现愈演愈烈之势。世界各国间的竞争范式正在悄然从以硬实力(军事、经济、科技)为主的显性竞争向以软实力(政治、文化、教育)为主的隐性竞争转型,文化软实力日益成为国家竞争力的重要标志和强大引擎。文化软实力水平直接影响决定着国家的兴衰成败、生死存亡,所以,世界各国越来越把文化安全和文化国防建设摆在重要位置。中国近年来国际地位显著提升很大程度上得益于中华文化软实力在国内外得到越来越多的广泛认同。中国要在空前激烈的国际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拥有更多的话语权,就必须加快中华文化软实力建设步伐,切实把文化软实力转化为核心竞争力,实现文化资源大国向文化发展强国的跨越。
文化软实力是社会和谐力的重要支撑。社会和谐力体现的是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自然的总体和谐状况以及各种社会利益关系的协调程度。建设一个民主法治、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全体社会成员有没有共同的理想信念、价值取向、伦理道德和思维方式。而文化软实力就是发轫于文化所蕴含的精神、思想、价值、情感以及由此形成的潜移默化的影响力、润物无声的协调力和引人入胜的感召力。文化软实力富有和谐包容精神,倡导尊重差异、兼容并包、和谐共生,引导人们用和谐思维认识事物,用和谐态度对待矛盾,用和谐方式解决问题,可以为社会和谐注入强大的思想道德力量。只有平等善待一切生命和所有的人并努力使之成为完整的生命和完美的人,才能使人生更幸福、家园更美好、社会更和谐。
文化软实力的发展战略
基于文化自觉自信自强的建设思路,文化软实力发展应坚持人本化的战略思维、本土化的战略姿态、全球化的战略眼光,循着“以人为本”、“以我为主”、“为我所用”的观念进路去理解、去建构、去提升。
人本化是文化软实力发展战略的核心理念。为了谁、依靠谁,这是文化发展的动力问题。文化的核心价值就是丰富人的精神世界、提升人的思想觉悟,为社会的人和人的社会提供生活意义的价值系统。所以,文化软实力发展的出发点和落脚点都是人,必须以人为主体,以人为目的。文化软实力的人本化发展战略强调的是,把文化发展聚焦在“人”身上,要坚持以人为本,用文化的尺度去理解人、解放人和发展人,发挥人民群众的主体作用,做到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促进人的全面发展。
本土化是文化软实力发展战略的根本原则。举什么旗、走什么路,这是文化发展的方向问题。本土文化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历史积淀形成的,是“活生生”的文化“流”,体现的是文化生态和精神疆域。本土文化是文化软实力的源头活水和生命之“根”,是在不断吐故纳新、传承创新的过程中“活”下来、“流”至今的一种深厚的民族感情和精神寄托。文化软实力发展脱离了本土文化而另起炉灶,只能是无源之水、无本之木。中华民族之所以五千多年文明蔚为壮观、绵延不断,就在于中华文化之“根”的深厚滋养和自固力量。历史经验和中国国情告诉我们,文化软实力的本土化发展战略要坚持以我为主,忠实传承和大力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积极倡导和大力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进文化,而不能急功近利、随波逐流地去照抄照搬西方的发展模式。
全球化是文化软实力发展战略的基本定位。表明什么样的姿态,展现什么样的胸襟,这是文化发展的追求问题。从人类社会发展走向来看,全球化已是大势所趋,这把双刃剑剑锋所指都是核心利益和关键领域。文化软实力发展唯有敢于面对、敢于吸纳、敢于创新,才能正确认识和妥善处理不同文化的差异性、互补性、平等性、独立性、共生性的生态关系。中华文化要走向世界,就必须以更加开放的胸襟、更加广阔的视野、更加平和的心态去参与文化全球化的历史进程,凡是为我所需、对我有用的文化资源都是“为我所用”的对象。中华文化软实力发展应坚持“以我为主,为我所用”,“在和西方世界保持接融、积极交流的过程中,把我们的好东西变成世界性的好东西。首先是本土化,然后是全球化。”(《费孝通文集》,第395页)诚如此,中华文化才能真正走向世界,世界格局才能真正从文明冲突走向和谐共进。
(作者单位:河南省委高校工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