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沈阳3月25日电(记者毕玉才 特约记者刘勇)经过7年努力,辽宁省改造了2910万平方米的集中连片棚户区,建设了4402万平方米的回迁楼,改善了211万棚户区居民的生活条件。这一创举成为中国社会科学院专家学者的研究课题。
大规模的低收入群体聚集区改造,是全球城市化过程中面临的共同难题。3月24日至25日,在中国社会科学院主办、辽宁省人民政府承办的“全球贫民住区发展模式探索”研讨会上,辽宁棚改经验受到广泛赞誉。中国社会科学院常务副院长、院学部主席团主席王伟光说:“对辽宁棚改的成就进行事后评估、经验研讨和理论提炼,对全球贫民窟问题的解决、对中国应对城市化的挑战、对全国棚户区改造的推进,具有重要的实践和理论意义。”
辽宁是新中国工业的摇篮。然而,伴随资源枯竭和体制转型,大量职工下岗失业,数百万工矿企业职工长期生活在棚户区中,公共设施缺乏,环境恶劣。“就是砸锅卖铁也要改造棚户区!”就是靠着这种对人民群众高度负责的精神,辽宁率先在全国拉开了棚户区改造的大幕。200余万人告别阴冷狭窄的矮棚,住进温暖宽敞的高楼,过上幸福的生活。
在研讨会上,专家认为,辽宁棚改模式具有十分重要的借鉴价值:第一,“科学发展,科学棚改”的观点方法是指针;第二,“政府主导,市场运作”的组织体制是核心;第三,“统筹兼顾,均衡协调”的战略规划是龙头;第四,“综合配套,利民长效”的政策制度是基础;第五,“规范有序,人本自治”的管理服务是保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