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English
  • 时政
  • 国际
  • 时评
  • 理论
  • 文化
  • 科技
  • 教育
  • 经济
  • 生活
  • 法治
  • 军事
  • 卫生
  • 健康
  • 女人
  • 文娱
  • 电视
  • 图片
  • 科普
  • 光明报系
  • 更多>>
  • 报 纸
    杂 志
    光明日报 2012年03月26日 星期一

    带走经典 传播美好

    《启蒙的艺术》大展在京闭幕

    《 光明日报 》( 2012年03月26日   09 版)
    2011年4月,《启蒙的艺术》展览在北京国家博物馆举办。图为开幕式现场。本报记者 高腾摄

        今晚,国家博物馆剧场,作为《启蒙的艺术》大展的闭幕式演出,中央民族乐团的艺术家们用琵琶、笛子、古琴、二胡演绎了《春江花月夜》、《幽兰逢春》、《流水》、《二泉映月》等经典曲目。 

        就在一年前的2011年4月1日,在《启蒙的艺术》大展开幕当晚,也是在这里,德国的德累斯顿管弦乐团倾情演奏了贝多芬第三交响曲——《英雄》。两场演出,首尾呼应,中西比照,相映成趣,也为大展文化交流的宗旨做了别样的注释。

        直面启蒙 感受艺术

        作为国家博物馆恢复开放后的第一个国际交流展,《启蒙的艺术》由中国国家博物馆和德国柏林国家博物馆、德累斯顿国家艺术收藏馆以及巴伐利亚国家绘画收藏馆联合举办。这也是迄今为止欧洲启蒙艺术在亚洲最大的展出。 

        展出的580件艺术珍品,包括佩斯内、富泽利、皮拉内西和戈雅的作品,从绘画、图像、雕塑到工艺品、服饰,乃至珍贵的科学仪器,全方位展示了启蒙的艺术。展览的核心是启蒙时期的伟大艺术作品以及启蒙思想对于艺术的深远影响,特别是其影响在从18世纪的艺术革命到当代艺术这一期间所留下的历史痕迹。 

        展览让公众直面欧洲启蒙运动以来的科技、文化和生活,公众对此表现出了极大热情。展览自2011年4月1日开幕以来,累计接待观众近45万人次。有一位观众曾四次来馆专门领略“启蒙的艺术”,他在留言簿上这样写道:“每次参观,感受都不一样,我被欧洲近代的科技启蒙所震撼,不管是热气球、发电机、显微镜,还是在艺术上对人体构造的解剖学研究,甚至于狄德罗《大百科全书》对希腊雕塑拉孔奥的各部分几何比例的计算,都让人感受到西方文明的辉煌。”还有观众说:“艺术记录着人类发展的脚印,现实中的我们应该热爱生活、热爱艺术,踏着前人的脚步不断创造更加美好的生活!” 

        中西对话 文化互动

        为了更好地体现文化交流的主旨,在中国文化部和德国驻华大使的鼎力支持下,国家博物馆与德国墨卡托基金会还共同举办了五次“启蒙之对话”。这一国际性的学术活动,从五个主题开展研讨和讲座,在长达1年的时间里,邀请中德知名专家、学者、艺术家等从经济、社会、艺术等不同角度回顾启蒙运动的历史渊源,共同探讨启蒙运动对今天的影响,以期通过交流达成深层理解,借助对话建立广泛合作。 

        中国文化部部长蔡武、德国副总理兼外长韦斯特韦勒、中央美术学院院长潘公凯教授、北京大学哲学系教授汤一介、德国海德堡大学汉学系教授瓦格纳、香港大学亚洲研究中心专职研究员、西方思想史教授甘阳和德国柏林高等研究院终身教授沃尔夫·勒佩尼斯、清华大学高等研究中心名誉主任杨振宁等政界与学界的知名人士都出现在“对话”的讲台上,与广大观众共同探讨启蒙与中国及世界文化发展的关联。 

        以《启蒙的艺术》大型展览为契机,国家博物馆还和北京德国文化中心·歌德学院(中国)在博物馆教育领域开展了多方面的合作,陆续推出了形式多样的主题教育活动。国博建立了观众体验区,从美术、戏剧、音乐、影视、实验和制造六个门类开发了十余种体验项目,内容设计上以青少年观众为核心,同时兼顾其他年龄段观众的兴趣爱好。目前,已开展的活动如博物馆箱子、表情骰子、角色扮演、手工画报、艺术翻译等,吸引了中小学生5000余人次参加;还邀请相关专业的学者为观众提供了8次主题性的专题导览;根据《启蒙的艺术》展览内容,定期举办了“戏剧经典朗读”活动,向公众介绍来自中德两国、具备启蒙思想的戏剧巨擘以及他们的经典作品。

     带走经典 传播美好

        《启蒙的艺术》大型展览见证了中德两国人民的友谊,也促使中德文化交流进一步加深。依托展览,国家博物馆编印了《启蒙的艺术》中、德、英文三种版本,此书图文并茂,具有较高的艺术价值、审美价值和收藏价值。除此之外,《中国国家博物馆馆刊》2011年第4期以特刊的形式收录“启蒙之对话”系列论坛第一场的记录及5篇中德专家的论文。 

        配合展览,主办方还开发设计了文化创意纪念品。设置在《启蒙的艺术》大型展览展厅门口的纪念品专柜里,制作精良、图案考究的复制经典油画作品,款式新颖、方便实用的钥匙扣,色彩亮丽、美观大方的手提袋……价格不等、款式多样的纪念品留住了不少观众的脚步。从广州来旅游的张女士一次就购买了价值近千元的纪念品。她说,站在那些绝伦的展品面前,总是觉得时间太短,特别是展品中体现的那种异域文化需要有更多的时间来理解和消化,可自己已没有更多的机会再来欣赏,很是遗憾。“还好有了这些精美的纪念品,我不仅可以把经典带回家,重温欣赏展品时的愉悦,而且还可以把它们介绍给更多的人,让更多的人领略艺术的美好。”她喜不自禁。

        (  本报记者 李 韵 本报北京3月25日电) 

    光明日报
    中华读书报
    文摘报
    出版社
    考试
    博览群书
    书摘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日报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