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English
  • 时政
  • 国际
  • 时评
  • 理论
  • 文化
  • 科技
  • 教育
  • 经济
  • 生活
  • 法治
  • 军事
  • 卫生
  • 健康
  • 女人
  • 文娱
  • 电视
  • 图片
  • 科普
  • 光明报系
  • 更多>>
  • 报 纸
    杂 志
    光明日报 2012年03月21日 星期三

    井冈山:游客动起来 精神活起来

    《 光明日报 》( 2012年03月21日   07 版)

        “井冈山,两件宝,历史红,山林好!”作为全国爱国主义教育示范基地、国家级风景名胜区,井冈山融二者于一体。当年,先辈们在深山密林里干革命、反围剿;如今,这里成为红色旅游的热点、传统教育的课堂。

        五百里井冈,革命人文景点十分密集丰富,现有保存完好的革命旧址遗迹100多处,其中茨坪毛泽东旧居、朱毛会师旧址等24处被列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它的自然景观也异常秀美,群峰绵延、古木幽深、飞瀑流泉,令人流连忘返。

        多年来,井冈山充分发掘红色资源,开展红色旅游,寓革命传统和爱国主义教育于互动参与之中,寓革命遗址保护于开发管理利用之中,寓革命传统文化于青山绿水之中,增强了红色旅游的参与性,让旧居“活”起来,让游客“动”起来,并让他们在参观中受到感染、受到激励、得到升华。

        为了让井冈山的红色历史和秀美风光更加深入人心,井冈山市推出“吃一顿红米饭、唱一首红军歌、走一趟红军路、读一本红军书、听一堂传统课、扫一次烈士墓”的“六个一”活动。市里筹资修缮了革命旧居旧址,开发了6大景区、130多处景物景观,使英雄业绩与壮丽山河交相辉映。

        登上位于茨坪北山的井冈山革命烈士陵园,瞻仰革命先辈的光辉事迹,再回首远眺庄严耸峙的苍翠五指峰,更让人体悟到先辈们的胸怀广博和意志如钢。步入红军谷,在林中沿着蜿蜒幽静的红军小道走一走,看旁边斧劈刀削似的险峻山崖,更使人追思那段矢志不悔的艰苦岁月。在黄洋界,仿佛可以听到当年的炮声隆;在八面山,仿佛可以闻到当年战火的硝烟;在茅坪,仿佛可以看到当年八角楼的灯光依然闪亮。

        为告别“一栋房子、一根棍子、一个话筒子”的红色旅游传统展示模式,使红色旅游生动活泼起来,井冈山在红色遗址上添加民俗元素,通过“情景再现”,重现当年“红井冈”的景象。在大井毛泽东旧居等处,记者看到,旧居屋檐下挂着渔叉、斗笠、蓑衣,土墙旁摆着石磨、木臼、风车等,遗址内还设置了打草鞋、打铁等场景。一双双草鞋挂在木架上,叮叮当当的打铁声传来……游客们仿佛回到了上世纪二三十年代,看到了“五百里井冈”轰轰烈烈的红色盛况。

        来到井冈山市拿山乡茶坪村,一场有近千名群众演员的大型实景演出《井冈山》正在上演。作为井冈山一项重要的旅游文化项目工程,这台节目史诗般再现了井冈山革命根据地波澜壮阔的历史画卷。著名军事题材电影导演翟俊杰看过演出后说:“这台节目有强烈的视觉冲击力和情感冲击力,形象而艺术化,抚今追昔,让人激动万分。” 

        踏进井冈山革命博物馆新馆的展厅,迎面看到的是一尊醒目的雕塑:一团耀眼的火焰,定格在八角楼的老式油灯上面;油灯下方刻有遒劲有力的大字:“星星之火,可以燎原”。自2007年11月免费向社会开放以来,井冈山革命博物馆的游客接待数量连年增长。广州游客冯桂锋曾多次前来旅游,他说:“井冈山革命博物馆与世界之最的建筑物相比,面积、高度不算宏大雄伟,但却吸引着越来越多人反复探访。是什么驱动我们这些后人对井冈山流连忘返而又不断沉思?这种力量和引擎就是共产主义的信念,就是永远的‘井冈山精神’。”

        到一次井冈山,便是接受一次心灵的洗礼;尝一尝红米饭、南瓜汤,可以从中汲取到精神的力量。一批又一批游客来到井冈山瞻仰、寻访,带走的是传承,留下的是思索。2011年,井冈山共接待来山游客671.08万人次,实现旅游收入49.36亿元,与2007年相比分别增长了119.2%、155.4%。

        踏遍青山人未老,井冈今朝更好看。(本报记者 胡晓军)

        短 评

        红色旅游何以长盛不衰?井冈山的做法是充分发挥红色资源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中的作用,把红色旅游与思想教育结合起来,寓教于游、以游促教,动静结合、劳逸结合,展现红色旅游的深刻内涵,让游客有体验、有思考,从而突出了红色精神主题,构筑了红色旅游高地,受到广大游客欢迎。井冈山通过实践证明,在大力发展红色旅游过程中,若要持续实现良好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积极探索爱国主义教育和革命传统教育的新形式、新方法是十分必要的。

    光明日报
    中华读书报
    文摘报
    出版社
    考试
    博览群书
    书摘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日报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