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English
  • 时政
  • 国际
  • 时评
  • 理论
  • 文化
  • 科技
  • 教育
  • 经济
  • 生活
  • 法治
  • 军事
  • 卫生
  • 养生
  • 女人
  • 文娱
  • 电视
  • 图片
  • 游戏
  • 光明报系
  • 更多>>
  • 报 纸
    杂 志
    光明日报 2012年03月20日 星期二

    回馈有声

    文学中的经济学道理

    作者:倪红日 《光明日报》( 2012年03月20日 13版)

        编者按

        2月26日下午,在中国(海南)改革发展研究院主办的《消费主导——中国转型大战略》出版座谈会上,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研究员倪红日女士在谈及财税体制改革时,提及了本报1月6日“光明文化周末·作品”版刊发的《地税征收员的告白》一文中蕴含的经济学道理。本版特别邀请倪红日女士撰文详细阐述,并期待文学与其他领域进行更多的“跨界”对话。

        我在不经意间发现了梁晓声先生写的这篇《地税征收员的告白》。因为我是搞财政税收研究的,所以它一下吸引了我,仔细地读了这篇文章。

        第一个体会就是这篇文学故事非常真实,这位税收征收(管)员道出了中国税收征管的实情。也许梁晓声先生感觉十分新奇,否则他不会将这个故事写出来。但是作为我们了解中国税收征管工作的研究者来看,这不过是一个真实写照。我想,大多数税收工作者都会有我同样的感觉。这不是少数现象,而是一个普遍存在的情况。

        从我们研究者的角度而言,这个真实的描述中可大有经济道理。首先,讲述者提到了一个重要的关键词——征税指标。基层税收征管所都会有任务指标,这个任务指标可比税收法规厉害。故事中说:“2000年后,全中国每年以8%到10%的速度增长着GDP,最高也不过12%、13%,可上级下达的征税指标,却一年比一年高,少则高15%,多则高到20%,有一年高到30%!”这里可以解读出很多有意思的东西,用以回答很多记者问我的问题:中国近年来为什么税收增长高于GDP增长?简单来讲,除了其他原因之外,税收任务指标本身就高于GDP增长指标。

        那么,为何税收任务(征税)指标本身就高于GDP增长指标?简单来讲,就是税收任务指标的形成与财政预算支出有着密切关系。从现在的财政体制和行政管理体制来看,一个地方政府,尤其是基层地方政府,要接受很多来自中央、省、市等上级政府的行政指令任务,完成这些任务都需要有资金和财力。这些“良好”的行政指令来自中央和省级的各个主管部门,但是到了基层,究竟有多少财力和资金能够完成这些行政指令?当地的老百姓最需要他们的基层政府干什么?这些都不得而知。如果用经济学语言讲,就是“供给与需求”的矛盾,行政任务的需求远远大于财政资金的供给;行政管理体制中的上级政府和下级政府之间的“信息不对称”;财政体制中“事权与财力的不匹配”。这背后是财政体制扭曲的深层次原因所导致的。

        其次,基层税务所领导的难堪处境与高明对策。这反映了当前体制扭曲下,基层领导的博弈之策。这个故事讲了不同类型的领导。大多数的税务人员和基层领导都懂得这样的财经道理,只有经济发展,才有财政财源,所以税务人员在收税的时候,不能“竭泽而渔”,而要懂得“放水养鱼”。在实际征税过程中,需要处理好完成任务指标和“放水养鱼”的关系。故事中讲的征税过程中,为了完成任务指标“收过头税”和有税暂不征收,藏税于企业的现象在各个地方都非常普遍,这是基层税务人员为了应对任务指标所采取的对策。

        再次,征税者与纳税人的关系。税收征管员长期处于尴尬地位,他们是政府的“化身”——因为要替政府财政收钱,但是他们又是当地居民,他们知道收的税都是老百姓的血汗钱。这个故事也反映出,随着税收征管的法制化和规范化,随意征税的空间越来越小,纳税人的权益保护意识得到增强,征税人员为纳税人服务的理念和工作要求越来越严格,这是一种可喜的社会进步。

        最后,这个故事表明,故事中所说的“中国特色”是不理想的体制造成的,纳税人不喜欢它,有正义感的税务工作者也讨厌它,但是好像又拿这种体制无奈。它需要改变,只有通过深化财税体制改革才能改变。这就是改革者的任务,不断改变不合理的体制现状,创新适应中国国情的科学的财税体制。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日报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