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指出,要深化国有文化单位改革,以建立现代企业制度为重点,加快推进经营性文化单位改革,培育合格市场主体;要创新文化管理体制,加快政府职能转变,强化政策调节、市场监管、社会管理、公共服务职能;要落实和完善文化经济政策,引导文化非营利机构提供公共文化产品和服务。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实现,需要政府与市场二者协调参与。
记者:在我国文化发展的过程中,政府引导与市场培育是什么关系?
魏鹏举:从文化发展的角度来说,可以分为包括公共文化服务在内的公益性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两个部分。其中,公益性文化事业应以政府为主体,而文化产业也需要政府担当引导、培育的角色。一方面,由于文化的特殊属性,在大的文化建设领域,为了形成良好的文化价值观,政府应当起到主导、监管、引导的作用。另一方面,我国文化产业经历了从无到有,历史上长期是一个空白。因此,不仅文化产业在中国是新兴产业,文化市场也还在培育发展的初级阶段,需要政府给予合理的引导和培育。
记者:要实现文化产业增加值大幅增长的目标,政府与市场这两股力量下一步应如何互动?
魏鹏举:文化产业的发展目标是成为国民经济支柱性产业,5年要实现增加值比2010年翻一番的发展目标。2010年文化产业增加值占GDP的比重已经达到2.75%,因此这一战略目标应该可以完成。要想确保目标实现,政府应当积极鼓励、参与和支持,通过各种方式努力培育有竞争活力的市场主体。另一方面,要不断吸纳各类社会资本进入文化产业,这是政府在培育文化产业方面要做的努力。当文化产业增加值达到GDP的3%、4%时,应更多依靠文化产业自身的发展。
记者:在目前的文化产业中,中小企业占绝大多数,那么从企业角度出发,要想不断发展壮大应当如何从自身下功夫?
魏鹏举:目前文化企业应主要培养内功,首先是完善内部现代化企业治理结构。我国很大一部分文化单位还是从传统的文化事业改革转型过来的,作为市场主体,其内部企业化治理能力普遍不足。非公有、非转制文化企业也存在这一问题。只有运用企业化治理规律,文化企业才能做大,成为更有活力的市场主体。
第二是要做大。文化产业发展的最终目标是做强,但首先要做大。长期以来文化事业化管理,条块分割严重,加上起步时间晚,市场化程度相对不足,导致文化产业处于小、散、弱状态。在练好内功的基础上,文化企业可以朝兼并重组的方向迈进,通过市场化、资产运作方式提升。因为文化产业最大的特点是规模经济、范围经济。
第三是要做强。一方面增强创新能力,文化产业核心价值在文化创新、科技创新,国家加大研发的支持力度,对做长文化产业链很重要,另一方面要采取好的商业模式,朝着全产业链方向发展。
记者:《“十二五”时期文化改革发展规划纲要》已发布,未来政府应如何继续扶持文化产业发展?
魏鹏举:日前,广电总局宣布从今年开始设立奖励基金,每年拿出3000万元向社会征集奖励好剧本、奖励优秀创作。下一步,我想政府应继续完善财税政策,比如对文化创意行业的研发投入进行税收减免,同时鼓励各类资本进行跨地区、跨行业、跨所有制兼办,拓展包括内容、版权等在内的上下游产业。
记者:刚才您主要围绕文化产业发展阐述政府与市场的角色定位关系,那么针对公共服务体系建设,二者又该如何协调?
魏鹏举:公共服务体系建设同样要做好政府、市场和社会三者力量关系的协调。虽然公共服务体系的供给主体是政府,但政府供给不一定由政府包办,这个关系必须认识清楚,就像政府可能提供公共服务补贴,但是剧团不一定由政府来养,更重要的一点是,在公共服务供给中,社会作用、市场作用很重要。从发达国家的经验看,在公共服务供给的问题上政府责无旁贷,各种社会公益性文化组织的参与则更为重要,政府通过采购、补贴的方式发挥市场供给文化的作用,也是非常好的办法。(本报记者 邱 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