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国两会上,全国政协委员、宁夏医科大学副校长戴秀英谈到医科学生就业问题时,用了“严峻”二字。她说,大多数学生选择考研,本科生找工作很困难,其中不少本科毕业生选择转行。这样的现状令人担忧。
一面是中小医院难以“娶”到新人,一面是大部分医科毕业生又很难“嫁”出去。去年的一项调查数据显示,在毕业半年后失业率排名前十位的本科专业中,临床医学以23.1%排在首位,中医学以18.4%排第六,前十名的本科专业中仅医学就占据了两个。而在毕业半年后失业率排名前十位的高职高专专业中,同样是临床医学以28.5%位居首位。
就业难,难在“高不成低不就”。在我国,农村地区“缺医少药”现象比较严重,基层医疗机构也亟待充实大批医疗人才。但这些基层医院,尤其是边远山区,自然条件差,收入待遇低,难以吸引医学生前往就业。大量学生都希望留在城市和大医院,然而这些用人单位往往竞争激烈,人员饱和。我们没有理由去责怪毕业生这样的“择业观”。现实明摆着,基层医院各种条件不如城市大医院,没有可观的待遇,少有晋升的空间。更重要的是,户籍、社会保障等各种现实问题,短期仍难以破解。怎么办?
最为根本的是,要改变公共医疗资源分布严重失衡的现状。毋庸讳言,我国医疗资源总量不足,而其中有80%的优质医疗资源又集中在大城市。尽管这些年农村卫生院加快了建设速度,病房、医疗仪器等硬件设施不断改善,但因缺少优秀的医生和技术手段,仍远不能满足群众的看病需求。很多农民群众不得不千里迢迢赶到大城市。据统计,目前北京大医院里外地就医患者约占60%。“看病难”、“看病贵”的抱怨似乎无法消减。
除了要加大投入,基层“缺医少药”,关键在“人”。激励机制的建立尤为重要。当前,对大学生村官,我国已有了比较完善的激励制度。那么,是不是可以推而广之,让大学生村医也有类似的优惠政策?比如,应明确下基层大学生村医的补贴标准、考核方式、社会保障、户籍迁移,为他们在晋升、求学、培训等方面提供必要的扶持政策和便利条件。
早在上世纪60年代,针对新中国成立之后农村缺医少药的现状,毛主席曾多次指示城市中的医院组织医疗队下乡为农民治病,并发出了“把医疗卫生工作的重点放到农村”的号召。他也曾说道,卫生部不要只为城里人服务,否则还不如叫“城市卫生部”。
时间过去了47年。诚然,成绩不容抹杀,中国人的健康水平明显提高,先进的医疗理念与卫生观念正在形成。新农合成就斐然,尤其新医改三年,“全民医保”初步实现,可以说中国建成了“世界上最大的全民基本安全保障网”,我国对医疗卫生保障及机构方面的投入规模之大更是前所未有。中国卫生总费用中,个人支出的比重从2008年的40.4%降至2010年的35.5%。
然而,我们也清楚地看到,城市与农村的医疗事业依然有着霄壤之别。当前医改也还有诸多制度性问题没有解决。今年两会,温家宝总理在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出要“推进公立医院改革,实行医药分开、管办分开,破除以药补医机制”,明确了公立医院改革的任务。然而,如何处理好各种利益关系,还需要改革付出更多努力。卫生部部长陈竺也深有感触地说:革除以药补医绝不是“孤军深入”,只有勇于首先改革自己,才能得到人民群众和社会各界的理解,才能得到兄弟部门的支持。
“促进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逐步均等化”是中国医改所追求的重要目标。但从现实看,城乡二元体制的矛盾难在短期破解。城市在医疗、教育、交通、信息、就业等各方面的绝对优势早已根深蒂固,从近年来现状看,医疗等公共资源向大城市集中的趋势更加明显。要解决这一问题就需要进一步加大财政投入,科学进行规划设计,需要深化管理体制、补偿机制、激励机制、人事分配制度等方面的综合改革。
在两会闭幕后记者招待会上,温家宝总理对“公平正义”的论述意味深长——“公平正义比太阳还光辉。公平正义是社会主义的本质特征。”的确,在中国经济总量已超过47万亿元、全国财政收入已跨过10万亿元的今天,如何补上各种“短板”,如何让发展惠及更多百姓,如何让增长多一些效益,都需要我们付出更艰苦的努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