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English
  • 时政
  • 国际
  • 时评
  • 理论
  • 文化
  • 科技
  • 教育
  • 经济
  • 生活
  • 法治
  • 军事
  • 卫生
  • 养生
  • 女人
  • 文娱
  • 电视
  • 图片
  • 游戏
  • 光明报系
  • 更多>>
  • 报 纸
    杂 志
    光明日报 2012年03月19日 星期一

    学习贯彻六中全会精神专题求解②

    电影产业:弘扬主旋律和发展多样性要统一

    ——访中国电影艺术研究中心副主任饶曙光

    《 光明日报 》( 2012年03月19日   07 版)

        “随着世界多极化、经济全球化的深入发展,各种思想文化交融交锋更加频繁,导致了人民群众多样化的精神文化需求,进而促使文化多样性的形成。反言之,只有文化多样性与弘扬主旋律的和谐统一,才能形成文化可持续繁荣发展的景观,为世界范围内的文化多样性作出‘中国贡献’”。近日,记者就如何坚持弘扬文化主旋律和发展多样性统一的问题,采访了中国电影艺术研究中心副主任饶曙光。

        记者:十七届六中全会的决定中强调文化在综合国力竞争中的重要作用,作为电影领域的专家,您对此有什么看法?

        饶曙光:美国学者约瑟夫·奈指出,“软实力”包括价值观的感召力和文化的感染力等。显然,电影是体现一个国家软实力的重要载体。只有中国电影超越本土、在国际上赢得观众的广泛好评,将中华文化的主流价值观输送出去,我们才能说中国成为电影强国,才能说我们中国电影为实现国家战略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作出了应有的贡献,从文化层面有效维护了中华民族的核心利益。另一方面,中国电影要在力求满足观众愉悦体验与艺术享受的基础上,传播核心价值,导正思想道德观念,培养健康的审美情趣,增进全社会对中华民族优秀文化及爱国主义精神、改革开放伟大实践、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共同理想的集体认同。这是中国电影的主旋律,也是中国文化建设的主旋律。

        记者:在新的社会环境下,中国电影文化体系建设也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机遇和挑战,如何更好地弘扬主旋律?

        饶曙光:我们既要做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忠实传承者和弘扬者,又要做中国先进文化的积极倡导者和发展者。中华民族悠久的文明历史上出现了以儒家和道家为代表的哲学思想,包括以“仁义礼智信”为核心理念的伦理观,“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的人格理想,以“自然”、“意境”、“天地有大美而不言”为极致的道家美学思想。中华文化讲求的“和而不同”、包容共构,对未来世界多种文明的多元发展具有建设性意义和价值。中国传统文学艺术、神话、历史古籍、民间故事和传奇,更是中国电影创作取之不尽的思想宝藏。从这个角度讲,中国电影的价值观和审美观,应包含两个层面的含义:对国内观众,要立足本土、符合文化传统,力求创作出经典性作品;对国外观众,应当有鲜明的民族特色,用国外观众乐于接受的方式表现中国改革开放所取得的社会主义现代化成就,体现中华文化的核心价值观。创造性地借鉴和运用,推动中国电影在思想、艺术、表达、包装方面都上新台阶,推动中国电影更好地走出去,为中华文化更好地走出去发挥排头兵作用。

        记者:十七届六中全会充分肯定了创新在文化建设中的作用,指出文化引领时代风气之先,是最需要创新的领域。这句话放在坚持中国电影产业发展的多样性上,应该如何理解?

        饶曙光:作为文化产业,创新可以说是中国电影业发展的关键。现在国产电影存在着浮躁、跟风等不良趋势,尤其是商业大片类型较为单一、创意能力不足、想象力匮乏的问题比较严重,一些创造票房奇迹的影片大多依赖话题性、小品化吸引观众,使得中国电影在叙事上出现了短板。而实际上,观众对贴近现实、关注民生的电影具有亲近感,如果我们开发出差异化的院线,运用与主流商业电影不一样的营销手段和方法,会给现实主义电影提供更大的发展空间。即使是类型片创作,创作者也要把触角更多地伸到当下的情感和现实,用充满诚意的态度、充满智慧的手法讲好一个故事。

        中国电影发展到了一个新的临界点。下一阶段的主题是:转变经济增长方式,以质量的保证和提升来促进中国电影产业从粗放型增长到集约型增长,充分发挥电影作为智慧含量高、资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小的绿色经济、低碳经济的经济和文化双重功能。而要实现上述目标,就必须思想上不断有新解放,理论上不断有新发展,实践上不断有新创造。要强化“文化自觉,文化自信,文化自强”意识,坚持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群众,建构并传播主流价值观和审美观,推出大量无愧于时代、无愧于历史、无愧于人民的电影精品。同时,要结合文化强国建设、国家文化发展长远战略,做好电影改革发展的顶层设计,即站在一个战略制高点去设计行动方案,包括主要目标以及先后顺序。(本报记者 李 蕾)

    光明日报
    中华读书报
    文摘报
    出版社
    考试
    博览群书
    书摘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日报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