率先实现全面小康的江苏,城市化水平已达61.9%,以都市圈、城市带为主体的城镇空间结构初步形成。对于全面开启基本实现现代化新征程的江苏而言,社会建设自然是人们最关注的焦点民生问题。社区建设是实现社会建设的基础路径,这些年间,城市社区到底建设得如何?百姓的生活又发生了什么样的变化?带着问题,记者深入南京市玄武区各社区调查发现:“城市细胞”充满活力,社会组织繁荣,“小社区大服务”的格局已开始生根开花。
变“独角戏”为“合唱队”
三月的南京,桃李含苞待放,记者一大早来到玄武区锁金村街道。
前行途中,“锁金村民生服务和文化中心”惹人注意。在大厅前台,张奶奶正在办老年证,她告诉记者,过去办老年证很麻烦。“现在,我直接到中心填表兼审核,然后由社工办理区级层面的相关手续,跑一趟就能解决问题。”工作人员向记者介绍,民生服务中心整合了民政、劳保、计生、文化等工作职能,相关事宜在一个前台就可以全部办理。
记者环顾服务厅,除了开放式的服务柜台,还配有沙发、茶吧、插座等基本休息服务设备。中心主任邹德勇对记者说:“不管是办事人员、还是行人都可以免费到服务中心休息、看报。”
该中心是锁金村街道创新社会建设、推行“中心化”改革的产物。2011年9月,街道通过整合职能、扁平服务、下放干部等措施,把全部科室缩建为“五个中心”,即民生服务和文化中心、城市环境管理服务中心、综合治理和矛盾调解中心、经济发展服务中心、党建中心。
全国人大代表、东南大学党委书记郭广银认为,经济越发展,越需要重视社会建设,当前,众多的“单位人”变成了“社会人”、“社区人”,所以,在离群众最近的地方创新社会管理的重要性不言而喻,锁金村“五个中心”的建立并不是一次简单的科室合并。她打了个比方,以前街道的科室各自为政相当于唱“独角戏”,而现在是“合唱团”。
从“单独行动”到“政社联动”
在全国人大代表、南京人大常委会主任陈家宝看来,一个成熟的社区必定要有活跃的社会组织。“社会组织是社会管理的重要力量,对市场秩序有着重要的规范作用,对保障和改善民生、扩大公共服务有重要补充作用,对反映群众利益诉求、解决社会矛盾、维护社会和谐稳定有‘缓冲器’的作用。”陈家宝这样告诉记者。
为了减轻居委会“负担”,让社区回归自治本位,锁金村将公共服务类社工45人的管理权限收归中心管理,按照网格充实到全街道55个网格中履行职能,实现了社工进网格、格格有社工,社区居民有服务需求,可以第一时间找到社工。居民办理一般事务可以到“五个中心”,也可就近找网格社工办理。
居委会服务楼里,银发互助社、老年茶餐厅……让人目不暇接,居委会主任朱丽玲自豪地说:“社会组织单独行动的局面已被打破,组织需要的基础设施主要由区、街道两级财政加上社会力量解决,现在,‘政社联动’能使居民的衣食住行医不出社区。”
充满温情的和谐社区
在锁金村走访社区邻里时,居民多次提到汤小霞这个名字。61岁的汤小霞与癌魔整整抗争了18年,2010年,在街道和社区的帮助下,“小霞癌症康复驿站”正式成立。汤小霞说,她想让锁金地区的癌友们拥有心灵归属。“最近还有上海、黑龙江等地的患者准备前来接受免费护理。”据她介绍,社区提供场地和力所能及的资源,让她有了开展工作的基础和盼头,驿站的影响力也开始向全国辐射。
“五个中心”联席定期开展矛盾排查,形成了具有锁金特色的“民意指导民生”体系。据统计,中心成立以来,居民群众对幸福和谐指数的满意和基本满意率从91%增至94%。
“街道中心化改革的根本目的,就是为了更快捷地办好群众想办的事情,更有效地解决群众关注的难题,这项改革很快将推广到全区,把社会建设创新的成果让每个人分享,努力建设南京最有人情味、最幸福、最和谐的城区”,玄武区委书记储永宏对此满怀信心。
“社区是城市的基本组成单元,在社区里,人又是基本元素,所以延伸出来,一个社区要和谐宜居,除了住房等公共设施硬件外,还包括家庭氛围、邻里关系等心理感受。”全国政协委员、南京市政协主席缪合林认为,党委政府应把加强和创新社会建设作为优先选择,推动公共财政向基层倾斜,公共服务向基层延伸,公共资源向基层集聚,着力解决群众身边的、生活半径内的事,让人民群众的精神物质需求在社区触手可及。(本报记者 郑晋鸣 本报通讯员 夏逢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