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English
  • 时政
  • 国际
  • 时评
  • 理论
  • 文化
  • 科技
  • 教育
  • 经济
  • 生活
  • 法治
  • 军事
  • 卫生
  • 健康
  • 女人
  • 文娱
  • 电视
  • 图片
  • 科普
  • 光明报系
  • 更多>>
  • 报 纸
    杂 志
    光明日报 2012年03月16日 星期五

    12本留言簿 几大摞相册

    ——黑龙江省曲艺团送欢乐到基层活动纪实

    《 光明日报 》( 2012年03月16日   09 版)

        桦川县悦来镇,一位农民大爷一边用手举着输液的吊瓶一边看演出;双城市胜业村,农民牵着牛看表演;宾县宁远镇,一家老少坐在墙头乐得合不拢嘴……在黑龙江省曲艺团,12本留言簿、几大摞相册记录着该团深入村屯为百姓表演的点滴。

        据了解,自2007年起,黑龙江省曲艺团常年坚持免费送欢乐下基层活动,5年间赴农村演出行程10.7万公里,演出341场,观众人数达37.4万人次。从乡镇到村屯,从虎头要塞到边陲黑山,从学校厂矿到社区军营,到处都留下他们演出的身影。

        文化下乡

        “电视上的明星来咱们村演出了,快去看看吧。”在黑龙江省肇东市昌五镇,村民们在广播里听说黑龙江省曲艺团的演员们来了,都奔走相告。不足200平方米的镇文化站活动室坐满了人,有的来晚了就站在门口或者道两侧。一曲《套马杆》之后群众拍手叫好,听了青年演员刘海峰学猪叫后,养猪大户杨万山脸上笑开了花,他竖起了大拇指,在人群中连连叫好。“每次下乡,看到乡亲们可爱的笑脸,发自内心地为我们鼓掌,对我们这些演员来说就是最大的鼓励,我们特别愿意给他们表演。”在门口正准备登台表演的相声演员聂毛和刘凤春说。

        老相声演员马伟国已经不记得自己下乡演出过多少场次,但他清楚地记得每次来演出都是演员们自己动手装台卸台、搬运器材。多年来,无论是团长还是演员,都身兼数职,上台前是装卸工,上了台就是演员,团里不分领导与群众。

        文化留乡

        黑龙江省曲艺团不但为农民送去了文化,还培养了一批农村文艺人才。

        洪磊是庆安县文工团的演职人员,她非常喜欢曲艺团的刘冰歌老师,2011年曲艺团来庆安县免费演出时她结识了刘老师,并主动拜师学艺。之后,除了在电话中交流,洪磊还专门到曲艺团接受培训,业务能力得到很大提升。“刘老师可是国家一级演员,能和她学习我感觉特别荣幸,等我学有所成后,一定也要像她们一样多为村里的老百姓表演。”  

        黑龙江省曲艺团团长宗成滨说,农民群众不仅需要大剧团下乡演出,更需要培育和发展自己的文艺队伍,一定要把文化下乡和文化留乡结合起来。因此,我们注重挑选、培养基层文艺骨干,和农村文艺分子结成对子,通过接收徒弟、交朋友、到团里接受培训等方式辅导、带动基层文艺骨干,让先进的文化知识留在基层开花、结果。

        政府埋单

        为解决农村文化生活匮乏问题,黑龙江省响应文化部号召,于2003年推行了“文化下乡”活动。但由于文艺演出团体缺少资金支持等因素,部分地方农民仍然难以看到免费演出。

        面对这种情况,黑龙江省和各级政府进行了“政府埋单”的尝试。由黑龙江省财政厅拨付专项资金用于支持专业文艺院团下乡演出,让农民享受到了免费的文化盛宴。黑龙江省曲艺团副团长刘彤介绍说,从2007年,黑龙江省财政厅支持曲艺团送文化下乡。我们到农村的演出经费由政府埋单,农民看演出分文不交。

        今年5月,黑龙江省曲艺团面临转企改制,在保证下乡演出的同时,曲艺团不断创新艺术形式,创作受观众欢迎和认可的作品,并与民营文化企业联手闯市场。该团倾力打造的2012年贺岁相声剧《桃花巷枪案》形式新颖、观赏性强,试演后观众反响热烈,今年计划以市场方式运作。

        “对于文艺院团来说,有了社会效益才能有经济效益。有演出、有作品、有观众,文艺院团才有存在的意义。现阶段,我们通过到基层寻找演出平台,从而创新开拓市场。”团长宗成滨说。(本报记者 朱伟光 特约记者 张士英)

    光明日报
    中华读书报
    文摘报
    出版社
    考试
    博览群书
    书摘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日报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