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English
  • 时政
  • 国际
  • 时评
  • 理论
  • 文化
  • 科技
  • 教育
  • 经济
  • 生活
  • 法治
  • 军事
  • 卫生
  • 健康
  • 女人
  • 文娱
  • 电视
  • 图片
  • 科普
  • 光明报系
  • 更多>>
  • 报 纸
    杂 志
    光明日报 2012年03月16日 星期五

    剧院管理人才紧缺

    《 光明日报 》( 2012年03月16日   09 版)

        “全国各地的剧院建设已开始从一线城市向二三线城市辐射,而且投资额、占地面积越来越大。据不完全统计,未来几年将有10家左右的大剧院建成并交付使用,而剧院管理人才的相对短缺,成为这个行业面临的巨大挑战。日前,国家大剧院宣布设立面向全国的高级剧院管理人才培训奖学金计划,这为中国构建表演艺术领域人才高地提供了一种崭新的思路。”

        人力短缺成为剧院发展瓶颈

        剧院是综合性很强的艺术机构,内部架构相当复杂。“光是舞台管理,就涉及灯光、音响、技术、统筹等方面。以国家大剧院为例,我们形成了21个部门、17个专业系统、118个科组的组织架构,专业涉及112个专业。”国家大剧院院长陈平举例说明。

        早在2009年,上海话剧艺术中心就由于多部作品同时巡演,舞台管理人员一天要赶好几场演出,由于时间紧、工作量大,只得“飞来飞去”,导致演出成本攀升。“北京在建的有天坛、天桥演艺区等,预计十年以后将从一百多座剧场增加到二百多座。”国家大剧院副院长王争鸣指出。

        大规模建设浪潮中,问题随之而来,怎么演?这有赖于现代化的剧院管理。但目前我国别说剧院管理人才,连一般人员都供不应求,高级人才更是极度短缺。专家指出,戏剧学校培养的主要是设计或技术人才,而剧院需要更多具有操作经验的人。现在舞台管理岗位上的人很多是半路出家,从演员、技术等行当转过来的。

        英国国家技能学院运营总监罗宾·奥德认为,高校主要进行基础教育,学以致用尚显不足。不光中国,英国乃至全世界都面临同样问题。行业培训是最好的补充。此番奖学金计划正是着眼于产业发展需要,创建了特色的国际化人才培养模式,具有深远的意义。

        奖学金计划助力培养人才

        为何以前,国外某位著名艺术大师来中国演出后就说以后再也不来了,而现在,世界顶级院团纷纷向国家大剧院抛来演出和合作的橄榄枝?“这与一个剧院管理人员水平高低息息相关。建院之初,我们就拥有先进的技术和设备,可以说是全世界现代化程度最高的剧院之一。光有技术,没有成熟规范的管理不行。四年来,我们一直着力于人才培养,先后派出近百批人员到世界各地知名艺术机构考察交流,学习国际先进管理技术和理念。”陈平说,“作为国家表演艺术中心,国家大剧院承担着引领及带动全国剧院发展并不断培养输送文化艺术管理人才的重任。我们自身从人才战略中受了益,也要将这种模式推广出去。”

        据了解,该计划将采用国际知名艺术机构的理论授课与实践观摩相结合的培养模式。国家大剧院与英国皇家歌剧院等8家知名艺术机构结成战略伙伴关系,与多个驻华使馆、艺术机构建立交流关系,奖学金计划将依托这个平台,与他们合作,聘请国内外专家参与课程设计与讲授,范围涵盖剧目制作、演出运营、舞台技术、市场传播、剧院管理多个领域,覆盖文化产业链各个环节。培训合格者将会获得国家大剧院、文化部文化产业司与国外艺术机构共同颁发的认证证书。预计今后五年内,该计划将培养300人至400人的剧院管理人才。

        新颖课堂打造高规格培训

        在国家大剧院排练厅里,一边是黑板课桌,另一边是各种舞台布景道具,这是奖学金计划第一期项目高级舞台技术与管理培训班的授课现场。

        来自英国皇家歌剧院的老师赛门·凯驰波尔讲授理论知识后,展示英皇的舞台统筹计划表,学生们纷纷举手提问,“这个表何时敲定”、“排练时如何分配乐队”等等。疑问一一破解后,老师又出了道实践题,为歌剧《艺术家生涯》搭台布景。

        国家大剧院演出部排演组的李根实学员说,世界舞台监督领域分英国、美国、意大利三大流派,而英国皇家歌剧院就是英美模式的源头,最正统严谨。他们每年上演那么多场自创剧目,如何实现舞台和人员频繁的调配,我期待通过学习获得了解。

        中央芭蕾舞团舞台监督祁劲松则认为老师教授的更多是一种专业的思考模式。“我是半路出家,没有接受过舞台管理的科班教育,这个培训班让我得到了一种系统的训练。”

        王争鸣表示,大剧院将建立面向全国乃至世界的“高级剧院管理及舞台技术人才库”,内容包括教育背景、任职履历、专业技能等多个方面。文化部文化产业司副司长吴江波则对奖学金计划有更多的期待:“希望这能给社会一个很积极的信号,带动社会力量积极参与到文化产业人才培养这个领域之中。”

        上图为赛门·凯驰波尔(左)和罗宾·奥德在给学员们上课。新华社记者 罗晓光摄 

        本报记者 李 蕾

    光明日报
    中华读书报
    文摘报
    出版社
    考试
    博览群书
    书摘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日报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