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English
  • 时政
  • 国际
  • 时评
  • 理论
  • 文化
  • 科技
  • 教育
  • 经济
  • 生活
  • 法治
  • 军事
  • 卫生
  • 健康
  • 女人
  • 文娱
  • 电视
  • 图片
  • 科普
  • 光明报系
  • 更多>>
  • 报 纸
    杂 志
    光明日报 2012年03月15日 星期四

    交 流·EXCHANGE

    聆听阿什肯纳齐

    《 光明日报 》( 2012年03月15日   12 版)
    本报记者汪嘉波采访阿什肯纳齐

        世界正在变得越来越小,而我们的内心该变得越来越大才行。只有听懂对方的内心,了解不同民族的精神世界,我们人类才能走向相互理解和认同。

        和蔼的语调,亲切的眼波,孩子般真诚的笑容——真的是他吗?那位倾倒世界的钢琴王子,那位誉满全球的指挥高人?直到坐在了音乐大师的对面,我才猛然意识到,自己是多么愿意与75岁的阿什肯纳齐先生聊聊音乐与人生。

        真不愧是大师。阿什肯纳齐先生言谈举止散发出一种优雅的随意,或者说是一种自然的从容不迫。或许是因为坐在国家大剧院的会客厅里,他一开口就绘声绘色地谈论起国家大剧院的“先进性”。他说,即使是对世界上最好的指挥家来说,国家大剧院目前也绝对是全球最好的剧院之一。前十名之内是肯定的,前五名之内也完全可能。这不是恭维,是实话实说。大剧院音乐厅的音响设计是一流的,设计师为听众创造了一个完美无瑕的聆听音乐的环境。它是世界上几个屈指可数的、我最喜欢的音乐厅之一。在柏林和波士顿你可以找到与其媲美的音乐厅,但在伦敦和巴黎却找不到一家音乐厅能有这样一流的水准。世界上有些音乐厅名声显赫,但听众不可能在那里享受到最好的音乐。

        阿什肯纳齐说他喜欢中国,从1979年起至今,他几乎每两年就要来一次中国。他回忆说,上世纪七八十年代的上海没有摩天大楼,人们穿着普通,但对音乐却极度热爱和尊敬。30多年来,中国在变。中国的音乐爱好者也在变。他们对音乐更熟悉,更理解,更热情。中国民众的音乐欣赏水平在提升,而且提升的速度极快,如同中国经济发展速度。从当年没有一流的乐团来中国演出,到如今世界一流的交响乐团纷纷到中国“寻找知音”,中国在不断地感动世界,同时也在被世界感动。听众的素养也在变。过去在演出时,台下会有交谈声,会发出各种杂音,甚至还会有人走动,但如今听众们却很讲文明。尤其是中国的年轻人,他们对古典音乐深刻的理解和感悟都很让人吃惊。与他们接触,你会感觉,音乐真的已经融入了他们的生活,成了他们生活的一部分。他们找我合影,签字,表达他们热爱音乐的纯真。

        阿什肯纳齐说,他每年都要到世界各地演出,时时刻刻要面对世界不同地区的不同文化,因而对文化的多样性感受很深。他说,文化多样性对我而言与其说是哲学认知问题,不如说是实践经验问题。为什么?因为不同的民族在不同的历史、地理、社会条件和环境下生活,这决定了人们必然会用不同的方式来表达自己。对我而言,理解不同的文化从来不是难事。不管是英国的,法国的,或者是俄国的,天才的作曲家都让我为之动情。我聆听天才们用自己特有的方式来表达他们自身机体的状态。天才的音乐家肯定能够令人信服地表达他们自己内心的声音。能找到令人信服的表达方式就是才华横溢,反之则是平庸。我不会说我最爱哪位作曲家。我喜欢德彪西,也喜欢贝多芬,喜欢柴科夫斯基,也喜欢拉赫马尼诺夫。对我来说,他们都是才华超众的人,听他们表达自己的精神世界时,我就会受到感动。有些人强调自己只喜欢本民族的音乐,这显然是太狭隘了。世界正在变得越来越小,而我们的内心该变得越来越大才行。只有听懂对方的内心,了解不同民族的精神世界,我们人类才能走向相互理解和认同。

        阿什肯纳齐1937年出生于苏联。父亲是犹太人,母亲则是俄罗斯人。苏联一流的音乐家发现并发展了他的音乐天赋,为他打开了通向世界音乐舞台的大门。回首往事,阿什肯纳齐感慨万千。他说,我26岁之前生活在苏联。1963年决定留在英国演出,但并没有寻求政治避难,当时我手里的护照仍然是苏联的。有人不主张放我出国,但赫鲁晓夫却说:是时候了,该让一个著名的音乐家自由选择在何处生活。我现在也经常去俄罗斯演出。尽管说俄语的机会很少,但它却仍然是我的母语。我至今还在用俄文读诗,读普希金的长诗《叶甫根尼·奥涅金》。我不可能去读它的英文译本,因为诗是不可译的。然而我的五个孩子都已经不会说俄语了。我本人的生活方式和思想观念也早已远离俄罗斯的生活环境。但在俄罗斯面前,我仍然不是陌生人。俄罗斯是我的祖国。我生在那里,长在那里,在那里受到了一流的、最好的音乐教育。我的心还在那里。我对我的老师、父母、朋友永远深怀感恩之情。他们对于我的价值是无法用语言解释得清的。所以我去俄罗斯演出是不收费的。我在那里免费获得了教育,我当然要免费为俄罗斯演出。

        阿什肯纳齐说,他一生经历过很多,而每一次人生选择的背后都是音乐。他喜爱巴赫、肖邦和舒曼,他诠释肖斯塔科维奇、李斯特、拉赫玛尼诺夫。他演绎流派不一的作曲家,他灌制风格迥异的音乐作品。从莫斯科到伦敦,他在东西方之间的流连与跨越或许恰恰为他的创作生涯提供了超越时空的广阔。(本报记者  汪嘉波)

    光明日报
    中华读书报
    文摘报
    出版社
    考试
    博览群书
    书摘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日报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