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English
  • 时政
  • 国际
  • 时评
  • 理论
  • 文化
  • 科技
  • 教育
  • 经济
  • 生活
  • 法治
  • 军事
  • 卫生
  • 养生
  • 女人
  • 文娱
  • 电视
  • 图片
  • 游戏
  • 光明报系
  • 更多>>
  • 报 纸
    杂 志
    光明日报 2012年03月12日 星期一

    巾帼模范韩玉凤二三事

    作者: 《光明日报》( 2012年03月12日 15版)

        8年前,她被众人一致推选为社区主任;8年来,她不仅把一个徐州最差的小区带成了知名的文明社区,更组建了一支名为橄榄枝的志愿者队伍,如今,这支由400多名志愿者组成的“活雷锋”队伍正将爱心遍洒城市角落。她就是今年被授予全国“三八红旗手”称号的韩玉凤。

        不做老板做社区主任

        2002年,从徐州有限电厂工会主席位置退休的韩玉凤在社区内开了一家烟酒店,当起了自由自在的老板。别看店小,生意却很红火,多的时候一个月能赚上万元。

        但2004年,居民一致推选她当社区主任。韩玉凤很犹豫,她清楚小区的现状:下岗人员多、拆迁安置户多,空巢老人、残疾人、低保户人数几乎在全市排第一。家里人也反对,“放着好好的生意不做,当什么主任啊,吃力不讨好。”

        但考虑良久,韩玉凤还是接上了这根棒。“我天生爱啃硬骨头,我要看看这事儿到底有多难。”

        走马上任,韩玉凤发现社委会的可用经费只有3.3元,工作人员也只有3个,一间12平方米的小屋里连个笤帚都没有。

        而摆在面前最迫切的问题是垃圾积压问题。堆积多年的垃圾腐化成烂泥污水,气味刺鼻。为清除公害,韩玉凤组建了橄榄枝志愿者队伍,并自费租用7辆平板车,带领志愿者在寒风中一点点清理。垃圾箱里的垃圾比石头还硬,她就把头钻进垃圾箱清理,先后清理了200多平板车和60卡车近400吨的垃圾,搬走了小区的一处处“垃圾山”。

        环境好了,韩玉凤并不满足。她把志愿者分成义务帮扶队、巡逻队、调解队等,针对不同的对象采取不同的服务。

        居民们说:“每天听着橄榄枝巡逻队的喇叭声入睡,心里踏实多了”……

        侠骨与柔情合为一体

        韩玉凤有两个绰号,一是“三不怕”,即不怕苦、不怕累、不怕得罪人;另外一个是“三气”,即“刚气、正气、骨气”。

        刚当社区主任那会儿,韩玉凤整天风风火火的,也得罪不少人。“有时候,我也觉得自己就像一根刺,但我就是这个性格,遇到不讲理的事情就得过问。” 

        一天,她看到小区里有个违章建筑,二话没说,取了个大铁锤上去就扒。没想到过了几天,她住在一楼的家里玻璃全部被砸碎;又过两天,家里的墙壁上被泼了屎尿。几天后,组织上接到状告她的“署名信”。不过事后调查,这封“署名信”上签的72户名字全部出自一人之手。韩玉凤知道是谁干的,但她并没有点破,一如既往地对人家。

        类似的事情多了,韩玉凤也觉得委屈,不想再干了,可下一届选举,她以全票通过,事后她找到那些曾经吵过架的人问为什么选自己。其中写“署名信”告她的人回答:“不选你选谁?喇叭天天喊,地天天扫。来之前,俺媳妇交代了,咱家的事是小事。”韩玉凤当时泪流满面,从那以后,她坚定了干下去的决心。“群众的眼睛是雪亮的啊。”她感慨道。

        抠门是为了大方

        熟悉韩玉凤的人都说她“抠门”,因为她已经好几年没有添置新衣服;家里的家具也斑驳暗淡,多年未置新的……

        “干嘛对自己这样抠?”记者见到韩玉凤时,她上身穿着一件已经洗得发亮的黑棉袄,袖子上套着黑白格子的护袖。

        “我也喜欢鲜艳衣服,但太容易弄脏;再说,我哪有时间逛街啊。”

        “她有时一天吃不上一顿饭。”居民郑梅插话说。一个居委会主任有这样忙吗?“来找她的人太多,都是鸡毛蒜皮的小事,但韩主任都重视。”

        “不抠门不行啊。”韩玉凤掰着指头给记者算账:自2007年春节以来,每逢传统节日,橄榄枝志愿者都要给孤寡和空巢老人、残疾人滚元宵,包粽子,做月饼……

        韩玉凤说,费用都是志愿者捐的,只能想办法“抠着用”。为了给残疾人、空巢老人买慰问品,韩玉凤走遍各大超市,为省钱她从来不打车,都是推着自行车把采购的东西一步步艰难地运回来,路上还经常摔跟头。

        居民张爱喜告诉记者,韩玉凤还有一个习惯,只要发现有人装潢搬家,她就会找上门索要将被丢弃的家居之类,再送给需要的人。“很多困难家庭中都有她送的东西。”

        在韩玉凤看来,抠门是为了大方。她每月有1500元的退休金,再加上现在1030元的工资,收入并不少,但这几年她没有存下一点积蓄,捐出去的倒有七八万元。“把这些钱给更加需要的人用,我心安。”(本报记者 郑晋鸣 本报通讯员 陆金玉 )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日报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