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English
  • 时政
  • 国际
  • 时评
  • 理论
  • 文化
  • 科技
  • 教育
  • 经济
  • 生活
  • 法治
  • 军事
  • 卫生
  • 养生
  • 女人
  • 文娱
  • 电视
  • 图片
  • 游戏
  • 光明报系
  • 更多>>
  • 报 纸
    杂 志
    光明日报 2012年03月09日 星期五

    时代先锋

    草原上的文化天使

    ——记全国三八红旗手标兵、新疆塔城地区电影公司经理、女子放映队队长常寿兰

    作者: 《光明日报》( 2012年03月09日 11版)

        “今晚放电影……”

        孩子稚嫩的声音像一道亮光,划破了刚刚暗下来的天空,新疆塔城地区喀拉哈巴克乡阿热散村的男女老少,像过节一般,扶老携幼,纷纷走出家门,来到那片空地,静静地等待着……

        这样的场景重复了8年。8年里,常寿兰带着四个民族姐妹组成了女子流动电影放映队,行程数万公里,足迹遍及塔城地区的裕民、托里、额敏等县市的996个村队,放映各类影片5500多场次,农牧区观看电影的群众人数高达75万人次,各族群众亲切地称她为——草原上的文化天使。

        “为农牧民放映电影再苦再累也心甘”

        “说实话,别看我工作后一直放电影,但并不喜欢这个工作。2003年组织上决定让我们四个人组成一个女子流动电影放映队,我心里怎么也不情愿,总在想:放电影有什么意思?”

        一件小事让常寿兰彻底打消了这念头。

        2004年3月下旬的一天,她们到距离塔城市60公里的恰合吉牧场两个队和两所小学放映电影。放映完电影已是半夜12点多了,返回时,面包车陷进了稀泥坑里。常寿兰和姐妹们下车推,车轮一打转,甩得她们满身都是泥浆。车没推出来,鞋子先泡湿了,脚冻得受不了,大家气得直哭。有人发誓:明天再也不干这事了。

        就在她们抱成一团痛哭时,远处隐约晃来了几束手电筒的光,原来是几个牧民闻讯赶来帮她们推车的。

        车从泥坑推出来了,一位牧民望着她们说:“你们什么时候还来啊,我们七八年没看过电影了。”

        “七八年没看过电影,村民的话,让我很震动。”常寿兰说:“那一刻,我打消了撂挑子的念头,心里暗暗下定决心,再苦再累我们一定要给农牧民放电影。也就在那一刻,我突然明白了组织上为何要让我们四个人组成女子流动放映队,因为我们来自不同的民族,懂多种民族语言,到乡村为农牧民放电影有天然的优势。”

        放映没有译制的电影时,队员们都是一边放电影,一边现场给观众翻译,受到农牧民的极大欢迎。可有谁知道,电影放映队一辆微型面包车里,装着两个三角架,六个装放映机、扩音器的旧木箱,六个装拷贝的铁皮盒,再加上四个女同志,来回的奔波不说,就每天的装卸搭银幕,就够她们苦和累的。但她们没有一个人喊苦喊累,就像一只只百灵鸟,在巴尔鲁克山里飞来飞去,把神奇的电影带给农牧民。

        “共产党没有忘记我们农牧民呀”

        2004年4月12日,太阳刚落下山头,标有“女子流动放映队”字样的微型面包车就停在了距塔城市140公里的窝依加劳山冬牧场,孩子们像过节似的,大人们也像孩子们一样兴奋。

        这一天,常寿兰和她的姐妹们已连续放映了4场电影,为了让村民们早点看上电影,她们连晚饭都没吃就忙活起来。此时已是晚上9时,银幕前已经坐满了黑压压的观众,随着电影音乐的响起、画面的出现,全场鸦雀无声……

        由于很多牧民不懂汉语,常寿兰和茹鲜古丽就忙着用哈萨克语向牧民解释片中的对白。影片结束时,全场响起了阵阵掌声。一位哈萨克族老大爷流着眼泪说:“十多年来我们没有看过电影了,十几多岁的娃娃什么叫电影都不知道。现在好了,农牧电影队又回来了,共产党没有忘记我们啊!” 

        “说真的,那一刻我觉得自己身上的担子特别重。别看我们仅仅是放了一场电影,可农牧民觉得我们是党派来的,共产党没有忘了他们。想起来我们就觉得光荣和自豪。”事情过去多年了,常寿兰说起这事儿,还是一脸的幸福。

        塔城市阿西尔乡新肯巴克村一位村干部在看完电影后对她们说:“农民需要电影啊,像一些种植养殖、大棚蔬菜等农业科技方面的影片很受欢迎。老百姓都嫌放映队来的少了,有电影看,不但学了知识,打麻将的也少了。”

        说者无心,听者有意。常寿兰从那时起就特别留意给农牧民带一些种植养殖方面的科教片,每次放电影前,放映一个科教短片。几年中,她们分别放映了《保健与优生》、《红花栽培技术》、《畜牧业饲养技术》等多部科教短片,既满足了农牧民的精神文化需求,又送去了知识、信息,送去了新观念。

        “为了放电影我们什么都可以克服”

        “女子流动放映队成立前,她们坐在我的办公室哭闹着不走,说去乡里放电影,不但很苦,而且照顾不了家庭和孩子,都坚决不去。”说到2003年10月的这一幕,塔城地区影剧院经理孙德辉最深的印象是4个女人的眼泪。可8年后,塔城所有的县乡村牧场人们记住的是她们的热情与坚忍。

        她们放电影的市场在农牧区,这就决定了她们基本上是走到哪里就在哪里吃住。特别是牧区地广人稀,有时为了赶路,3天吃不上一口热饭的事常常发生。她们就自带干粮,饿了就啃一口;渴了就喝一口随身带的凉水;车陷了,大家一起使劲推。一块银幕,成了她们幸福的事业。 

        有一次去塔城市喀拉哈巴克乡阿日山村的路上,突然下起了大雨。想到已联系好放映场次,如果不去,上百人都等在那里,为了使农牧民不失望,也不失去信誉,她们在泥泞的道路上又是推又是拉,终于在规定时间内赶到了放映地,准时放映,而此时的她们,个个浑身上下沾满泥……

        2004年的春天,她们在托里县铁厂沟镇放电影。春寒料峭,又下着绵绵细雨,她们在阴冷的天气中忙着搬机器、拉幕布,一会就忙得满头大汗。该放电影了,冷风一吹,被汗水浸湿的内衣顿时变得冰凉。返回的路上,体质较弱的茹鲜古丽突发高烧。当时,离最近的额敏县医院足有70多公里。常寿兰抱起茹鲜古丽,让她躺得能舒服一点,其他两个队员不停地更换敷茹鲜古丽额头上的湿毛巾。到了额敏县医院,已是凌晨两点,她们把茹鲜古丽安排好后,又满街找清真馆子,给茹鲜古丽买了碗热腾腾的汤面条。

        一份耕耘一份收获。常寿兰带领的女子流动放映队多次荣获全国先进集体,她个人也被评为全国三八红旗手。可她们最喜欢的一件事就是:收起放映机,踩着月光,伴着歌声,踏上了颠簸不平的返程之路。因为她们知道,明天,又一个放映点在等着她们。

        (本报记者 王 瑟)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日报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