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万套保障房千万要保障”,保障性住房建设和管理牵动着亿万人的心,也是代表委员建言献策的重点。今天下午,在全国政协十一届五次会议举行的记者会上,刘克崮、杨超、李稻葵、张泓铭、田在玮等来自不同界别的委员就这一主题,从政府应该如何发挥作用,到今年的房价走势,再到如何具体解决青年人的住房问题,回答问题,分析论证,严谨中不乏幽默,会场上不时传出阵阵笑声。
破解融资难:众人拾柴火焰高
“要破解融资难,必须动员全社会各个方面,包括各级政府、资本市场、民营投资者等都来投资保障房。”清华大学经济管理学院金融系主任李稻葵委员认为,重点是要转变思路。首先保障房并不是各级地方政府一次性的财政开支,而是可以成为各级地方政府的资产,如果建得好、管理得好的话,它可以成为各级政府长期持有的、为各级政府的公共财政提供坚实基础的财政收入来源。同时保障房融资的路子也应该放得更开一些,动员全社会的各个方面参与,当然各种权益、各种规矩都要讲清楚,确保各方都能得到合理收益。
顺天通集团总经理田在玮委员指出,对于房地产企业来说,保障性住房的建设肯定比商品房开发的利润要低一些,但是也并不像有些企业认为的那样根本没有利润可言。如果自身加强管理、节省支出、科学规划,是可以赢得合理利润的。至于如何动员社会资金和建设单位的自有资金加入到保障房建设,需要从政策支持、配套措施等角度加大投入和研究,只有大家都有了积极性,保障性住房才能持续健康发展。
完善管理:住房保障需顶层设计
保障房是一项重大民生工程、惠民工程,如何更好地完善管理是一项系统工程。
中国人寿保险(集团)公司原董事长杨超委员说:“我在今年的提案里建议,要研究保障房的顶层设计。政府加快保障房的立法,这是从根本上解决问题、从源头上解决问题,把推动保障房建设纳入到法制的轨道,将有力确保保障房建设顺利推进,使老百姓得到实惠,真正满意。”
国家开发银行原副行长、中国国际经济交流中心学术委员会副主任、中国小额信贷机构联席会会长刘克崮委员强调,我们的住房保障体系一定要进行顶层设计,对中国现阶段基本住房保障制度体系要有总的构思,在统筹兼顾的基础上形成一些基本的规章、制度,在实践中逐步完善,最终出台“住房保障法”。
上海社科院城市与房地产研究中心原主任、住建部专家委员会住房组成员张泓铭委员指出:“我们很多同志都呼吁住房保障应该顶层设计,应该有完整的法律、完整的规章。这个工作已经在做并且取得了一定的进展。比如已经出台了国务院关于解决城市低收入家庭住房困难的意见、经济适用住房管理办法以及关于公积金的管理办法等,都是逐步完善保障性住房管理体系的重要内容,而立法则必须等到各方面的条件成熟才能提上日程。”
“建成房子只是保障房万里长征的第一步。如何分配、怎么管理仍然需要投入大量的人力、物力,也是检验我们保障性住房体系的难点所在。”几位委员一致认为,只有完善保障房的建后管理,例如保障房的物业管理、基础设施配套、进入推出机制等,形成一整套体系、制度、措施,才能让保障对象“搬得进、住得起、管得好、退得出”,才能真正让这项民生工程发挥作用。(本报北京3月7日电 本报记者 户华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