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的高度,决定发展的高度。连日来,代表委员们热议政府工作报告中关于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阐述,认为在城市化进程的关键时刻,应该着力培育城市精神,为构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赋予地域特色,丰富时代内涵,提供实践载体,让城市精神成为科学发展的文化路标。
培育浸润生活的精神火种
最宏大的文化工程,在社区的楼栋院落里;最伟大的文化风景,在居民的举手投足间。代表委员们认为,要“以文化人”,文化首先要“人化”,要融入生活。
上饶的城市精神是“清贫、务实、承古、创新”,但2009年和2011年上饶两次当选“中国最具幸福感城市”后,一些低收入市民却说:“我们一个月工资才1000元,离‘幸福’还远着呢!”市民的反应让上饶市委、市政府意识到,弘扬城市精神的过程必须与民生导向的发展过程相融合。在投入数百亿元完成66件“民生实事”后,市民对城市精神与“幸福城市”的认可度明显提高了。
“城市精神是城市的灵魂和独特气质,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的‘个性表达’,最终都体现在居民的举手投足之间。”江西省上饶市委书记董仚生代表说,城市精神能否传承,取决于群众是否认可并自觉践行。
“能帮就帮,敢做善成”,不需要更多的阐述,南宁的城市精神几乎人人能懂。不仅易懂,而且易行:衣食住行能帮就帮,扶贫济困能帮就帮,大事小事能帮就帮,能帮一点就帮一点。“能帮就帮的朴素的守望互助精神,本来就发端于南宁的一个居民社区,很容易为所有南宁人接受和践行,所以一经弘扬,便蔚然成风。”南宁市委统战部副部长黄秋娣代表说。
城市的最美之处在人之美,人的最美之处在精神之美。代表委员们认为,来源于生活又浸润于生活的文化,是城市无处不在的精神火种,是孕育在群众中的巨大的向上伸展的力量。
凝聚城市前行的文化力量
爱国、创新、包容、厚德的“北京精神”,海纳百川、追求卓越的“上海精神”,务实、求真、宽容、开放的“广州精神”……各具特色的城市精神,正成为城市独特的精神品格和文化形象。
“城市精神如一面旗帜,凝聚着一座城市的思想灵魂,代表着一座城市的整体形象,彰显着一座城市的特色风貌,引领着一座城市的未来发展。”山西长治市委书记田喜荣代表说,如果一座城市没有精神的支撑,就不可能长久持续地发展。
三亚市委书记姜斯宪代表说,2008年,三亚凝练出“极力争取”的城市精神。这一城市精神与三亚人坚定执著、敢闯敢试、自信果敢的“闯海人”个性相融合,以其鲜明的时代感、强大的感召力和凝聚力,成为三亚又好又快发展的强大精神动力。
城市精神是发展之魂,力量之源。据广西壮族自治区区委常委、南宁市委书记陈武代表介绍,南宁全市财政收入突破100亿元用了55年,突破200亿元用了3年多,突破300亿元仅用了1年多。“十一五”期间,仅用5年时间就实现了财政收入翻番!“能帮就帮,敢做善成”的南宁精神,创造了又好又快发展的“南宁速度”。
作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个性表达”,城市精神凝聚的是人心,激励的是斗志,改变的是面貌,树立的是城市新形象。
提升科学发展的文化境界
温家宝总理在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出,促进文化大发展大繁荣。要提供优质丰富的文化产品,不断满足人民群众的精神文化需求。深入推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代表委员们认为,城市精神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一脉相承,城市精神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具象化阐释,是城市居民的基本道德规范和共同精神家园,是深化改革发展的不竭动力。
“文化是流淌在一个民族肌体里无处不在的软实力。只有文化才能让人类坚守住自己的精神家园,也只有‘以文化人’,人的素质和境界才能全面提高,进而保障经济社会协调可持续发展。”重庆市巫溪县委书记郑向东认为,文化的境界,决定决策的境界;决策的境界,决定发展的境界。
北京市委、市政府将北京精神融入首都经济社会发展的各领域、各方面和全过程,用北京精神引领社会思潮,引领社会风尚,引领首都科学发展。北京市市长郭金龙代表说,2011年,首都经济社会实现了平稳较快发展,调控取得成效,增长更趋协调,质量效益不断提升,结构继续优化,民生持续改善。今年,市委、市政府将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继续大力践行北京精神,坚持科技创新和文化创新双轮驱动,实现包容性发展,以经济社会发展的优异成绩迎接党的十八大胜利召开。
(本报记者 张国圣 王逸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