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English
  • 时政
  • 国际
  • 时评
  • 理论
  • 文化
  • 科技
  • 教育
  • 经济
  • 生活
  • 法治
  • 军事
  • 卫生
  • 养生
  • 女人
  • 文娱
  • 电视
  • 图片
  • 游戏
  • 光明报系
  • 更多>>
  • 报 纸
    杂 志
    光明日报 2012年03月08日 星期四

    高端访谈

    依靠人才战略挺进现代化

    ——访全国人大代表、江苏省委常委、苏州市委书记蒋宏坤

    作者: 《光明日报》( 2012年03月08日 04版)

        “温总理在政府工作报告中指出,要‘深化人才体制改革,大力培养造就高水平创新创业人才、青年人才和急需紧缺人才,引进高层次人才。完善人才培养、任用、评价、激励机制。’”全国人大代表、江苏省委常委、苏州市委书记蒋宏坤告诉记者,苏州要在全国率先基本实现现代化,尤其需要人才引领。

        记者:苏州外向型经济发达,给外界的印象是特别重视招商引资,相比而言,苏州的招才引智情况又如何呢?

        蒋宏坤:实际上,苏州招揽人才的力度远胜于招商引资,苏州的人才工作在全省乃至全国领跑。数据显示,到目前为止,苏州人才总量增长率连续10年保持15%以上,全市人才总量已达160万人;高层次人才总量年增长率连续7年保持20%以上,入选国家“千人计划”81人,居全国地级市首位。其中创业类“千人计划”专家59人,约占全国的13.6%、江苏的48%。

        虽然人才工作取得了一定的成就,但是我们认为,苏州的人才总量还远远不够多,还不能完全满足经济社会发展的需求,苏州还要大力引进各种各样高端人才。

        为什么这么说?这是因为当前苏州处于经济深度转型期,对人才的要求出现了变化。回过头看,乡镇工业崛起,离不开“星期天工程师”的加盟;外向型经济起飞,得益于大量产业人才的拉动;如今,处于向创新型经济转型的关键节点,苏州人才的内涵也发生了变化。拿160万的人才总量说,虽然基数很大,但仔细分析人才结构可以发现,当前苏州所需的以各类创新创业为代表的高层次人才还不够多。因此,人才工作一定要持之以恒抓下去,要始终绷紧人才这根弦。

        从2010年开始,苏州在原先人才激励考核指标、市县两级人才专项资金不少于地方一般预算收入1%等系列制度安排的基础上,决定5年内再投入30亿元,深入推进“姑苏人才计划”。

        记者:具体到微观操作层面,苏州是如何让人才战略落地生根,让“人才因子”渗透到经济社会发展的每个细节?

        蒋宏坤:我们曾经进行专题研究,如何在人才竞争日趋激烈、比较优势趋于弱化的长三角区域集聚更多的产业人才、创新人才、紧缺人才?最有竞争力的对策,就是用产业优势增强人才吸引力。为此,苏州提出,人才是第一资源,新兴产业是第一方略。

        苏州把新兴产业发展需要的各类创新创业团队列为招才引智的主攻点。针对优先发展的关键产业领域,促成了一大批高层次人才和优质创新创业项目集中落户,对加速产业链延伸和产业集群化发展发挥了积极作用。

        目前,产业提升和人才集聚在苏州已经形成了类似人体DNA分子的“双螺旋”架构。比方说,去年苏州规模以上新兴产业实现总产值10758亿元,比上年增长24.7%,占全市规模以上工业比重达38.1%,新兴产业在发展大局中地位日益突出。主导这个“产业大变身”的“魔术师”,正是以81位国家“千人计划”入围者为代表的160万名各类人才。

        记者:迎接新一轮人才竞争格局,苏州如何加强顶层设计,实现人才工作的继续领跑?

        蒋宏坤:苏州正在布局构建一个独特的人才发展体系,以实现人才纷至沓来的战略目标。人才引进的方法要创新,摆脱给票子、给房子的共性思维,要有“独门秘籍”。剖析人才创业最关心的问题,能不能在当地顺利找到资金最为关键。要让人才在创业的任何阶段都能找到资金,还得靠市场的力量。

        苏州搭建了一套为人才创业提供全程帮助的资金扶持体系,从创业初期的种子基金,到孵化期的创投资金,再到成长期的产业资金。资本的魔力绽放,让苏州成为创业者心目中的天堂。

        实践也给予我们充足的信心。刚刚过去的2011年,苏州GDP突破1万亿元,地方财政总收入达3000多亿元,一般预算收入超1100亿元。苏州能够在宏观形势特别复杂的2011年难中求进,靠的是人才引领。

        (本报记者 苏 雁)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日报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