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水平助推城镇化建设
北京师范大学教授黄元河委员:
在解决进城农民务工子女上学问题的同时,也要关注相对欠发达地区的县城和中心乡镇地区的教育状况,应把教育水平的提高作为城镇化建设的重要内容,集中财力和人力,每个县至少建立一所较高水平的高中、一所职业学校和若干所初中,以提高教育水平推动高质量城镇化建设,减少在推进城镇化过程中大城市人口过度膨胀的压力。
(本报记者 靳晓燕)
补上打工子弟
学校的短板
浙江省奉化市萧王庙街道滕头村党委书记傅企平代表:
各级教育主管部门应出台不低于公办学校的民工子弟学校建设标准,从教育经费中切出一块专用资金,投入民工子弟学校建设。同时以城区教师基层锻炼、优秀教师定期挂职工作等形式,逐步提高优秀教师在民工子弟学校中的比例,逐渐淘汰无文凭、无资格证书的教师。主管部门应把外来务工人员子女的学习成绩,作为考核学校综合水平的重要指标,以提高教育成效。
(本报记者 靳晓燕)
分好“蛋糕”促教育公平
集美大学教授苏文金代表:
促进教育公平首先要把蛋糕做大,这要求政府继续加大对教育的公共财政投入。只有蛋糕做大了,总体上满足教育发展的需求,在分配的时候才可能让大家满足。另一方面,还需明确政府投入教育的基本考虑是满足大多数人的基本需求,要对非重点高校、民办高校给予更多关心,这样才能促进整体教育水平的提高。(本报记者 周龙)
让优质教师资源
流动起来
福州格致中学教师郑捷代表:
解决教育资源不均衡的问题,很重要的一方面就是让优质教师资源流动起来。建议教师人事关系由“校聘校用”变为“县管校用、小片区流动”,而在促进教师流动的同时,一定要解决好他们的周转房、职称以及艰苦地区的补贴等现实问题,让流动形成制度,让流动的教师有安全感。
(本报记者 周龙)
建立农产品
风险保障体系
辽宁省凤城市大梨树村村支书毛丰美代表:
建议建立减少农产品生产风险、稳定市场价格、确保农民收益的长效机制。一是将事后补农救市转变为事前助农化险,按照中央、地方政府承担80%,生产者承担20%的投保比例,建立完善农产品风险保障体系。二是建立信息平台,公布农产品产销及价格情况,引导科学有序生产;设立专门的农产品产销组织机构,帮农民分析产销形势,推进农业信息和服务体系建设。(本报记者 温源)
发展设施农业
为农民增收
河南省辉县市裴寨社区党总支书记裴春亮代表:
设施农业作为现代农业的重要形式,在调整农业结构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建议政府充分发挥引导作用,实施品牌战略和特色农产品战略;引导民间资本和各类资金开发设施农业;积极培育产地交易市场和社会中介组织,解决农民的销售难题,早日在农村形成“生产装备设施化、生产基地规模化、产品质量标准化、产业链接市场化”的现代农业发展格局。(本报记者 赵达)
加大基层农技
推广的投入
甘肃省庆阳市人大常委会农工委副主任王庆粉代表:
西部地区基层农技推广的技术、设备落后,有些地方缺少必要的化验仪器,影响推广的效果。在西部地区,平均每个乡镇农技推广站也就两三名技术员,远远不能满足农村旺盛的农技需求。村一级畜牧防疫员,虽不是专职,可工作强度和责任都很大,一年津贴才一两千元,要尽快提高他们的福利待遇,调动积极性。(本报记者 甄澄)
建立公益性
农产品市场
湖南金侨置业集团董事长任玉奇代表:
如果能减少中间环节,直销二级市场,菜农果农的利润将更大,蔬菜水果的价格也将更便宜。根据在天津、湖南、北京菜市场调研的情况,建议制定《公益性农产品市场法》,像政府投资建设公园、学校一样,建立“公益性农产品市场”,由全国统一规划布局,政府投资。(本报记者 龙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