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English
  • 时政
  • 国际
  • 时评
  • 理论
  • 文化
  • 科技
  • 教育
  • 经济
  • 生活
  • 法治
  • 军事
  • 卫生
  • 养生
  • 女人
  • 文娱
  • 电视
  • 图片
  • 游戏
  • 光明报系
  • 更多>>
  • 报 纸
    杂 志
    光明日报 2012年03月06日 星期二

    名家看两会·经济学家叶檀——

    扩内需保民生调房价与经济转型

    《 光明日报 》( 2012年03月06日   14 版)

        叶檀:央视财经频道特约评论员、《每日经济新闻》主笔、《解放日报》经济评论员。著有《拿什么拯救中国经济》、《中国房地产战争》。

        在当今中国的财经界,有一位勤奋、敏感的女性,她就是叶檀。她是中国经济转型的记录者和评论家。她虽然温文尔雅,却总能揭示出复杂经济现象背后的真实面目。两会期间,记者“连线”在上海的叶檀,她以明晰的语言分析了当前与民生相关的经济态势。

        记者:温家宝总理在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出,扩大内需特别是消费需求,是我国经济长期平稳较快发展的根本立足点,您如何看待扩大内需的重要性?

        叶檀:经济改革无捷径可走,诗意的浪漫无法解决迫在眉睫的经济转型难题,而提振内需则是经济转型的重中之重。如果中国内需无法提振,则经济折戟;如果内需被有效提振,则有经济新一轮腾飞。

        记者:扩内需的关键是什么?

        叶檀:由于我国外向型经济的出口红利在国际金融危机之后已经耗尽,意味着维持低价出口、解决就业的经济发展战略已经不可能,因此必须从外需转向内需。内需包括投资与消费,如果投资的比例过大,会造成债务危机,也会造成居民消费的不利。现在的关键是使国民财富有较大增长,这样才能提升居民的普遍消费水平,推动中国的制造业往内需转型。

        记者:“保民生”是本次政府工作报告提及频率最高的关键词之一。现在实体经济遇到困难需要扶持,投入民生领域也要花钱。在保企业发展的同时,如何更好地保民生,政府该如何处理好两者关系?

        叶檀:“保民生”和扶持企业两者之间其实并不矛盾。保民生不是意味着给民众的钱多了,企业的日子就难过了。其实如果把民生的蛋糕做大了,那么大家分得的部分都会更多。

        对于像中国这样工业化初级阶段的国家来说,十分重要的一点是如果企业发展,就业水平就会提高。另外,员工所在的公司有发展前景,员工的消费信心也会提高。我们不能说,企业发展了就会产生“血汗工厂”,就会剥削工人。

        记者:房价是老百姓关心的重要内容之一。2011年房地产调控取得多年来较好的调控成效,政府工作报告中明确指出,进一步巩固调控成果,促进房价合理回归。但近期出现了与中央调控要求不符的地方“微调”,您如何看待?

        叶檀:房地产调控是船到江心了,似乎动辄得咎、左右为难。一些城市的“微调”,使得房地产政策沦为“红线”边缘的“舞蹈”,在刚性需求与投资性需求之间来回摇摆。一些城市将投资性需求涂脂抹粉打扮成刚性需求,推向市场。可以说,各方密切关注着房地产调控政策的松紧。如果有一些城市的房地产闯关行为不被扼制,调控的市场预期就会大降。中国经济与房地产市场的血肉联系恐怕难以分开。

        房地产调控是既定政策,房地产价格必须稳中有降;同时,房地产价格下跌不能是雪崩式的,以便赢得地方财政与房地产松绑的时间。房地产市场利益格局十分复杂,因此,房地产调控才如此艰难。

        此轮房地产调控必须紧紧抓住两个关键点。一个是坚定地抑制投机、投资性需求;另一个是支持刚性需求,尽可能满足保障性需求,保证成交量的平稳,防止市场硬着陆。如果房地产市场失去绝大部分成交量,一年下跌30%,绝非市场之福,这将意味着房地产行业与相关行业的崩溃。

        温总理在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出,抓紧完善保障性住房建设、分配、管理、退出等制度。我认为,保证保障房建设的资金来源,关注完工率和质量,体现分配公平,也是非常重要的。

        (本报记者 郭丽君)

    光明日报
    中华读书报
    文摘报
    出版社
    考试
    博览群书
    书摘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日报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