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者:在现阶段,加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对浙江省来讲有什么重要意义?
赵洪祝:对浙江而言,文化越来越成为社会民生不可或缺的重要内容,成为人们幸福指数的重要衡量尺度。加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推进文化惠民,对于进一步改善文化民生,不断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对于缩小城乡文化发展差距,促进城乡文化一体化发展,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协调发展;对于进一步提升人的素质,促进人的全面发展,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记者:推进文化惠民,关键要在哪些方面下工夫?
赵洪祝:推进文化惠民,关键要在提升公共文化产品供给能力上下工夫。无论是事业还是产业,无论是改革还是创新,其最终结果都要落实到推出更多更好的文化产品上来。我们要加大公共文化服务投入,提升公益性文化单位的服务水平,努力构建供给充足、供需对接的公共文化资源配送体系。农村、社区和企业是群众生产和生活的主要场所,也是公共文化服务所应覆盖的主要空间。要继续积极开展向基层“送文化”和在农村“种文化”活动,积极创作、生产和提供各类适合基层群众生产生活特点、深受群众喜爱的优秀文化作品,着力形成覆盖全省、辐射城乡、涵盖各类群体的文化活动品牌群。进城务工人员、困难群体和特殊人群是公共文化服务的薄弱环节,让每一个社会成员都能享受到公共文化的阳光。
记者:完善公共文化服务机制是文化体制改革的重要内容,很大程度上决定着公共文化产品和服务的质量和水平。浙江省在这方面有哪些举措?
赵洪祝:改革创新公共文化服务机制,关键要把握“政府主导、社会主动、群众主体”这三个方面。现阶段,政府文化部门和各类文化事业单位仍是公共文化服务的主要提供者。要不断完善和创新各类公共文化产品服务的提供机制和公共文化服务机构的运行机制。近年来,浙江省实行了公共文化场馆免费开放、图书馆总分馆制建设和农村出版物发行小连锁等,取得了很好的效果。浙江省民营经济发达、民间资本丰裕,要构建平等准入的政策环境,积极推进文化市场的开放,努力提供社会力量兴办公共文化事业的制度保障。人民群众是文化的创造者,是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建设者、维护者、享有者。要支持群众自我教育、自办文化,使群众真正成为公共文化服务的主角。
记者:推进文化惠民,离不开文化设施建设,这方面浙江省成绩不菲,今后主攻方向在哪里?
赵洪祝:近几年来,我省公共文化设施建设取得了显著成就,五级公共文化服务基础设施网络已经基本形成。但从我省公共文化设施总体情况看,目前只能说已经建成了“网状”体系,还没有形成“网络”布局。要继续坚持“眼睛向下、重心向下”的工作思路,把偏远地区、欠发达地区、农村基层和街道社区作为公共文化设施建设的主攻方向,大力推进基层文化阵地网络建设,尽快形成比较完善的公共文化设施体系。文化设施是“三分建七分管”,随着公共文化设施的不断完善,我们的侧重点要逐渐从“建设”转移到“管理”与“使用”上来,突出服务能力、服务内容、服务质量、制度规范等“软件”建设,充分发挥已有公共文化服务设施的作用。
记者:文化惠民,往往看不见、摸不着,浙江如何改变一些地方存在的重GDP、轻文化这一现象?
赵洪祝:我们要求各级党委、政府树立抓文化也是抓发展、推进文化惠民也是改善民生的理念,真正把构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推进文化惠民放在心上、抓在手上、落实在行动上。一要强化组织保障。把推进文化惠民作为科学发展考核和评价领导干部工作实绩的重要内容,加大检查督导和考核奖惩的力度。二要强化资金保障。浙江省文化事业费占财政支出比重连续多年居全国省区市前列。我们还要建立稳定的投入增长机制,切实保障重大公共文化工程实施、重要公共文化产品购买、重要公共文化活动开展所必需的资金。三要强化队伍保障。基层文化队伍是推进文化惠民的关键,要进一步加强基层文化队伍特别是农村文化队伍的使用、教育和培训,让基层文化工作者们工作有地位、做事有机会、创业有平台、发展有前途。(本报记者 潘剑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