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English
  • 时政
  • 国际
  • 时评
  • 理论
  • 文化
  • 科技
  • 教育
  • 经济
  • 生活
  • 法治
  • 军事
  • 卫生
  • 养生
  • 女人
  • 文娱
  • 电视
  • 图片
  • 游戏
  • 光明报系
  • 更多>>
  • 报 纸
    杂 志
    光明日报 2012年02月27日 星期一

    让更多的“冯冠平”涌现出来

    本报评论员

    《 光明日报 》( 2012年02月27日   01 版)

        冯冠平是一个难得的复合型人才。他集教师、科技工作者、经营管理者和风险投资家于一身,几乎在每一个领域都做出了出色的成绩,让人赞叹和敬佩。但他最主要的贡献,是为我国科技成果产业化和财富化探索出了一条道路,为我国大学如何为国民经济服务做出了一个示范性的样本,这个样本就是他名之为“四不像”的深圳清华大学研究院。

        冯冠平身上最鲜明的品格就是敢于创新。正是这种品格,使冯冠平能够在深圳清华研究院这个舞台上干出一番不寻常的事业。当前,我国正处于建设创新型国家的重要历史时期,要实现这个宏伟的目标,就必须大胆创新,使更多的好创意、好思想、好方法涌现出来。我们需要很多像冯冠平这样,能够用自己的知识和科技创新能力为社会创造出大量物质财富的创新型人才。这样的人才越多,我们的国家就会越发达,事业就会越兴旺。

        冯冠平身上还有一点难能可贵的品格,就是敢于大胆地追求知识致富、科技致富。我们希望能够出现更多的“冯冠平式”的“知识富翁”、“科技富翁”。要让更多的知识分子充分发挥自己的才干,在为建设创新型国家建功立业的同时,也让自己富裕起来,像冯冠平那样,成为既有知识又有财富的“知本家”。

        冯冠平的人生经历还告诉我们,即使是优秀人才,也要有一个施展才华和抱负的舞台。科技成果的浪费固然让人遗憾,但人才的浪费是更大的浪费。人才被埋没、科技成果得不到有效转化,固然有很多因素,但主要还是体制机制上的原因。正因为有深圳清华研究院这样一个体制机制十分灵活的舞台,冯冠平的复合型才能才得到充分发挥,他的科技成果产业化梦想也才能够实现。目前,一些大学和科研院所的体制机制还不够灵活,“官本位”意识还比较严重,旧的条条框框和人际关系还是错综复杂。这些因素,为科技成果的转化、文化创意的迸发和人的才干的发挥带来重重障碍。只有大胆改革那些落后的体制机制,大力革除“官本位”的束缚,才能使更多的“冯冠平式”的人才源源不断地涌现出来。这是创新型人才的渴望,是人民群众的期待,更是国家事业发展的需要。

    光明日报
    中华读书报
    文摘报
    出版社
    考试
    博览群书
    书摘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日报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