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English
  • 时政
  • 国际
  • 时评
  • 理论
  • 文化
  • 科技
  • 教育
  • 经济
  • 生活
  • 法治
  • 军事
  • 卫生
  • 养生
  • 女人
  • 文娱
  • 电视
  • 图片
  • 游戏
  • 光明报系
  • 更多>>
  • 报 纸
    杂 志
    光明日报 2012年02月26日 星期日

    来自一线的核心报道46

    绵阳:西部崛起科技之城

    《 光明日报 》( 2012年02月26日   01 版)

        在中国西部,有一个曾蕴育了“两弹一星”的城市,邓稼先、王淦昌等一大批科学家曾在这里隐姓埋名,为共和国默默“铸剑”。这个城市便是地处四川盆地西北部的绵阳市。

        2000年9月,党中央、国务院作出了建设绵阳科技城的重大决策。2001年7月3日,国务院正式批复了《绵阳科技城发展纲要》。

        绵阳市委书记吴靖平告诉记者:“绵阳科技城建设与发展已走过11年不凡历程,如今已矗立在祖国西部,成为新时期建设创新型国家、促进创新驱动发展的‘探路者’、‘实验田’。”

        历史选择绵阳———

        建设绵阳国家科技城,是中央为深入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科教兴国战略和人才强国战略作出的重要决策

        熟知绵阳的人都知道,这座城市有许多美誉:联合国最佳人居范例奖、国家卫生城市、国家环保模范城市、国家园林城市、中国优秀旅游城市、“全国文明城市”……

        尽管如此,绵阳人最在意的还是“国家科技城”这块牌子。

        许多人都有过诧异:一座西部小城,何以被冠为“中国惟一的科技城”?

        历史把目光停在了绵阳。

        绵阳是我国重要的国防军工科研生产基地,拥有以中国工程物理研究院为代表的大型军工科研机构18家,以长虹、九洲等为代表的大中型骨干企业50余家,以西南科技大学为代表的高等学校12所,两院院士26名,各类专业技术人才55万余名,享受政府特殊津贴有突出贡献的专家800多名,在许多重要科技领域聚集着大量高层次人才。

        正是基于绵阳富集的科技优势、产业基础,尤其是绵阳在国防军工方面的特殊战略地位,绵阳成为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和科教兴国战略的重要支点。

        2001年7月通过的《绵阳科技城发展纲要》明确指出,建设绵阳科技城,是“对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具有重要意义。”“对于探索西部内陆省份通过加强技术创新,发展高科技,实现产业化,实现经济跨越式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

        2011年6月,国务院正式批复了《绵阳科技城发展规划(2011-2015年)》。绵阳,再次被赋予历史的重托。

        大爱汇聚绵阳——

        党中央高度关注、部委鼎力支持、四川省委省政府坚强领导,绵阳国家科技城成为经济发展的核心增长极

        绵阳科技城从一开始就得到了党中央、国务院的爱护关怀,得到了四川省委、省政府的坚强领导,得到了国家有关部委和省级有关厅局的巨大支持。

        国务院专门成立的“绵阳科技城建设部际协调小组”,定期研究解决科技城建设中的重大问题。成员单位已由最初的11个国家部委增加到18个,给予绵阳科技城政策、项目和资金的大力扶持……

        四川省成立了由省长任组长的“建设绵阳科技城领导小组”,省委书记、省人大常委会主任刘奇葆,省委副书记、省长蒋巨峰从战略思路到具体举措,多次对科技城建设专题研究、系统部署……

        绵阳市充分发挥主体作用,深化管理体制改革、科技体制改革和融资体制改革,有效破解了科技城建设瓶颈……

        就这样,尽管遭受“5·12”特大地震和国际金融危机的双重冲击,绵阳市委、市政府审时度势,紧密结合灾后重建,大力推进项目建设。当史诗般的三年灾后重建取得决定性胜利,绵阳已站在了发展振兴的制高点上,而科技城从无到有、从弱到强,成为支撑绵阳跨越发展的核心增长极。

        发展托举绵阳——

        11年砥砺奋进,一个创新开放、活力四射、生机勃勃的中国特色军民融合科技城已经矗立在祖国的西部

        吴靖平多次在不同场合中强调:“科技城建设根基在军工、出路在民品,要加速军用技术向民用产品、产业开发。”

        思路由此清晰。11年来,特别是近三年来,绵阳市委、市政府按照大胆创新,在促进军民融合、自主创新、成果转化、产业集群等方面取得显著成效——

        到2011年,科技城地区生产总值达到747亿元,是2000年150亿元的近5倍;工业总产值达到1776亿元,是2000年200亿元的近8倍;工业增加值达到414亿元,是2000年61亿元的6倍多;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达到603亿元,是2000年60亿元的10倍。

        这个过程中,绵阳科技城也日渐成熟:

        产业成为支撑。11年来,绵阳举全市之力加快推进“工业强市”,已形成电子信息产业、汽车及零部件产业等优势产业体系,且层次明显优化。

        创新成为核心动力。绵阳先后建成国家工程技术研究中心4家、国家重点实验室8个、国家级企业技术中心6个,科技研发投入占比在全国区域比较中名列前茅。

        军民融合成为基本路径。绵阳坚持“一院所、一产业、一园区”的发展模式,目前科技城军转民企业达到100余家,总产值达到750亿元,已覆盖电子信息、空气动力等300余个高新领域。

        2011年底,当人们再次聚焦科技城时,会发现:绵阳科技城规划面积从80平方公里拓展到150平方公里,总投资达350多亿元了;被称为“三新城”的科学新城、空气动力新城和航空新城正加快推进,建成后将形成我国乃至世界一流的激光环保、空气动力、航空发动机研发和产业基地。

        11年砥砺奋进,一个创新开放、活力四射、生机勃勃的科技城已经矗立在祖国的西部。

        (本报记者 练玉春)

    光明日报
    中华读书报
    文摘报
    出版社
    考试
    博览群书
    书摘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日报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