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English
  • 时政
  • 国际
  • 时评
  • 理论
  • 文化
  • 科技
  • 教育
  • 经济
  • 生活
  • 法治
  • 军事
  • 卫生
  • 养生
  • 女人
  • 文娱
  • 电视
  • 图片
  • 游戏
  • 光明报系
  • 更多>>
  • 报 纸
    杂 志
    光明日报 2012年02月26日 星期日

    刘真茂事迹后续报道③

    “感谢他用一生来教育我们”

    ——世界各地中国留学生热议刘真茂精神

    《 光明日报 》( 2012年02月26日   01 版)

        连日来,本报刊发了长篇通讯《新时代的“活雷锋”》以及刘真茂事迹后续报道。在世界各地求学的中国留学生通过光明日报、光明网、网络转载获知了刘真茂的感人事迹。他们用朴实、憨厚、奉献等字眼来形容他们眼中的“老先生”、“刘爷爷”。刘真茂的故事感动、激励着莘莘学子。

        河北女孩郅晓旭,是对外经济贸易大学的交换生,年前去往美国南伊利诺伊大学修学国际政治。接受采访时,她所在的卡本代尔已近凌晨。郅晓旭告诉记者:“现在的年轻人,一天不玩手机、不上网都难受,刘爷爷一人独守大山,默默奉献,为实现目标百折不挠,太感人了。年轻人都应该向他学习!”

        王婷是湖南省怀化市人,现在新西兰梅西大学修学金融,她通过国内同学了解了刘真茂的事迹。采访时,她正赶着去勤工俭学,记者说下午再联系,她立即向新西兰雇主请了半个小时的假,说:“没事,我先把我的感受跟你说说吧。在当下,很难想象,有人能够30年过着没有通电的生活,坚守在狮子口大山,刘爷爷的事迹给我带来巨大的震撼。”

        毕业于长沙雅礼中学的周崇武,已在澳大利亚新南威尔士大学求学两年。他对“不务正业的小青年与刘真茂交往后开始种植绿油油的杉树”这个故事很感兴趣。他说:“与人相处,就应该摒弃成见,这样才能敞开心扉。刘爷爷没有因青年的恶劣行径心生厌恶,而是好心劝导。好人是能够带来力量的。”

        湖南女孩李宜蒙正在英国利物浦大学留学,读到刘真茂为村民护牛等助人为乐的故事,她想起了国外华人圈里的温馨感觉:“从住地到学校有4公里的距离,在我没买自行车之前,无论是白种人还是黄种人,都会热情地打招呼;正在除草的主人会停下除草机,防止草汁飞溅到你身上;有时会有车子停靠问你要不要搭顺风车。这种相处方式,像极了刘爷爷的待人方式。他的住地是免费客栈和义务哨所,在他的世界里,没有名与利的尔虞我诈,那么单纯,那么自然。孔子说过,‘德不孤,必有邻’。我希望刘爷爷的事迹能影响更多人。大家都应该学雷锋,让‘雷锋’不孤单。”

        在网络上浏览到刘真茂报道的谭景文是湖南湘潭市人,他正在美国密歇根大学弗林特分校修学商科。他说:“从《新时代的“活雷锋”》里读到刘真茂从书报上摘抄名言警句留给儿孙的故事,又读了《卡片与高山》,感受很深。人在没有一定的阅历时,看那些名言警句犹如走马观花,不能真正领悟并且运用到自己的生活中。就好像我没有意识到自己的表达能力不行时,我不会去看文学大师们的作品。老先生的做法,让我明白了这一道理。今后我要向老先生学习,培养自己的阅读习惯。”

        刘真茂要把自己一辈子摘抄的名言警句和心得日记作为遗产留给儿孙的情节,让谭景文对社会上流行的“富二代”这一说法产生了思考。谭景文说:“‘富二代’们的家长,创造出了巨大的财富供子孙花费,享受美好的生活,这本身并没有错。但部分人对‘财富’认知有限,认为有了金钱就拥有了一切,金钱是生活的唯一追求,这才是错误的做法。老先生留给儿孙们的‘遗产’,是真正的财富。这不仅会让儿孙们正确地看待物质生活,也会让他们精神变得富有。感谢刘真茂老先生用一生来教育我们。”

        (本报记者 唐湘岳 本报通讯员 张 留 唐 天)

    光明日报
    中华读书报
    文摘报
    出版社
    考试
    博览群书
    书摘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日报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