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未亮,44岁的刘国玲就早早起床,开始了一天的工作——紧握着扫帚从街头扫到巷尾……刘国玲是重庆万州区沙河街道办的一名街道清洁协管员,她几乎整个白天都要在街上度过。
“这个工作累不累?”记者问。
“不累,我感觉很好。”刘国玲笑着回答,尽管工作有点枯燥,但她十分珍惜这份由政府帮她“买”来的工作。10年前,刘国玲夫妇从万州一家灯泡企业下岗。“企业破产后,我们的日子过得很辛苦。”刘国玲回忆,“当时儿子还在念高中,我们东拼西凑攒学费。到2007年,街道办社保处给我们安排了清洁协管员的工作,还买了工伤、医疗、养老等各种保险,生活有了保障,我们还把孩子送进了大学。”
1000元的工资,听上去并不高。但自从有了这份工作,刘国玲脸上的愁云舒展开了。而丈夫在她的鼓励下,也找到了石材厂的工作。但去年,丈夫因为一起事故手指受伤。“多亏有了‘工伤保险’,解决了医药费的负担。”刘国玲深有感触地说,“身边的清洁协管员全都是下岗的‘4050’人员,我们文化水平不高,也没有一技之长,能够找到一个工作很不容易,我们感谢政府!”
“去年儿子大学毕业了,在重庆找到工作,生活比过去强多了。”刘国玲对未来充满希望。
像刘国玲这样在政府开发的公益性岗位上工作的“4050”人员,重庆万州区常年保持在500人左右,累计达到了3300个。这些公益性岗位的工资均由政府埋单。(本报记者 冯 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