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English
  • 时政
  • 国际
  • 时评
  • 理论
  • 文化
  • 科技
  • 教育
  • 经济
  • 生活
  • 法治
  • 军事
  • 卫生
  • 养生
  • 女人
  • 文娱
  • 电视
  • 图片
  • 游戏
  • 光明报系
  • 更多>>
  • 报 纸
    杂 志
    光明日报 2012年02月24日 星期五

    直抒胸臆

    鹤出崆峒

    邵振国 (兰州) 《 光明日报 》( 2012年02月24日   16 版)

        崆峒山,昆仑之末。我站在这山峰上,就如同立于昆仑之巅!

        我举目四野,莽莽昆仑向东伸延,绵延不绝地伸向黄土高原,伸向《山海经·大荒北经》记述的“北狄之国”,或叫做“西戎”地域。雄山余脉仍高,不减巍峨耸矗。我望见一条创世纪般的大河,依崆峒脚下而流,烟波淼淼、奔泻而远,它水雾氤氲、回音震荡地告诉我,它名叫泾河。

        泾河,倒映出这座崆峒山的巨影。水面粼粼,天光似波动,浮现出一幅河图,这河图也叫“洛书”,看去像无从辨认的龟背斑纹。水畔立着一个高大的人影,他来自人类结绳记事的时代,他捞起那块龟背,据此造出八卦。

        那水之颜色是浑黄色的,含着黄土高原的泥沙,含着前仰韶时代秦安大地湾文化——葫芦河流域的泥沙,它天际之远看去像一条飘逸逶迤的衣带。再望去,水面波光便有了《诗经·商颂》的韵味,倒影出《易经·系辞》的揣测和天象。

        我立于崆峒峰顶,四面皆峰,这座峰叫做马鬃山。不觉记起《易经·系辞(下)》有曰:“古者包牺氏之王天下也,仰则观于天象,伏则观法于地,观鸟兽之文,与地之宜。”这包牺氏就是伏羲,因为他常给众人割分猎物,而得“包牺”之名。伏羲本姓“风”,风即“北狄之国”的国名。伏羲就生在距此很近的天水秦安,远古名叫“成纪”。这位人类先祖、开辟中华文明者,就是这“西戎”地域的羌族人。他之后,黄帝、炎帝也是狄羌。

        我立于崆峒峰顶,也就是站在中华文明的源头上!我激情难抑地仰视先祖文明的秀色。这崆峒五岳,似披着距今八千年前的风雨、云雾和灿亮的彩霞,云蒸雾绕,缓缓地呼吸、喘动、舒展着它的胸膛和躯体,让我听到《商颂·殷武》的诗吟:“维女荆楚,居国南乡。昔有成汤,自彼氐羌,莫敢不来享,莫敢不来王,曰商是常。”

        我看见商族人自东而来,自“南乡”来到这“西戎”圣地朝拜,人群络绎,日月相继。

        我极目远眺,忘却岁月和时间,不知此刻天光覆盖,日射或是月映?亦忘却那云雾、烟雨,萦绕披挂崆峒之身,还是我的胸膛、脸颊?云雾悄然裂开一道缝隙,一位道士皓首银须迎立面前,有曰:“此去而西三十里,即是泾水发源所。泾由峰下迤‘问道宫’而东,此崆峒之前峡也;其后一支由峰北至峰东南折与泾合,此崆峒之后峡也。”

        我惊讶道士忽至为我指迷,忙施礼答谢。我知道仙道所说“问道宫”,就是黄帝有问于道家鼻祖广成子之所。《庄子·在宥》对之记载详细。

        仙道接着说:“崆峒介在两峡之中,独缥缈云外,为人迹所不到。此东高峰又名小马鬃,揆地准天。崆峒正当斗极之下。”

        我明白仙道所说,崆峒正处在北斗星之下,所以能以之为准则和天道,推测揣度天地。

        “请吧,先生,让老叟伴君一行。”

        仙道手执拂尘,身服长衲,伴我攀峰越涧,一路不辞辛劳。

        这崆峒五峰,观似近在咫尺,行去亦不甚遥远。恰遇两峰依近处又架有天桥,连通天堑,木板搭就的桥面二尺见宽,令人闭目而不敢过矣!我不知已走到哪座峰峦,两旁深涧耸挺苍松,松间崖壁哗哗飞瀑,峰险峻矗拔,履之如登天梯,石阶无数。抬头,只见崖壁镌刻着“轩辕问道处”数字,殷红如血,似那岩石本色,亘古天然。我久久凝望,云雾山岚缓缓飘过崖壁和“轩辕”字样……

        我看见我的先祖,他莫过是个渔猎时代的壮汉,身上流着狄族人的血液。他赤着两腿双脚,头挽着发髻,兽皮缝制的衣裳敞露着健壮的胸膛。他跪伏在那隐士台前,是的,为开辟一条由渔猎到农牧的路,也为他的后裔子孙寻条出路。

        我不禁两眼噙泪,波动着泪翳模糊的崖壁、流云和那一跪伏的壮汉。

        似听到那汉子毕恭毕敬地说:“闻吾子达于至道,敢问至道之要?”

        良久沉默,隐士似不屑与之语。却说:“尔治天下,云不待簇而雨,木不待黄而落,奚足以语至道哉!”

        ……

        但是后来,广成子终被感动了,授之“守其一以处其和”的治国之道。我知道这个“一”就是后世《老子》言及的所有思想了!

        我跟随道士来到后峡,登上另一座峰峦,不知那是南峰还是北峰!

        回头俯瞰深谷大峡,泾河淼淼东流,险峰隔峡屏立,那座峰不知是不是我曾攀登过的,望去满目陌生。峰巅、麓下松柏苍翠、云杉笔直,白云、青岚飘拂萦绕,只感觉它异常灵秀。

        云蒸岚腾之中那神峰飘然移动,竟像一个活体!忽看到崖间豁然显露一洞,洞口幽暗而深,淡云缕缕,时而遮蔽,时而复现。

        道士告诉我:“那是元鹤洞,有鹤栖之。鹤之出有时,游此见者甚少。自轩辕问道以来时有之,数千年物也。”

        我望着那洞口,像看见那只元鹤飞出洞外了!

        那只鹤,红顶长颈而尖喙,白身白翼而黒尾,分外矫健俊美!且大似庄子之鲲鹏,翼若垂天之云,扶摇直上九万里天空。我两眼追及那远飞的元鹤,亦不知是它在翱翔,还是我的心灵驰骋青天!只见高空之下,云海茫茫,崆峒旋转,五峰穿刺云层,披着亮丽灿烂的天外之光,元鹤双翼划过那峰顶。我疑惑,这元鹤之“元”,即初始的、最初的,那么它是不是那一在泾河之畔捞起龟背的人所变,抑或是那一“问道”的壮汉之灵魂所寄!

        噢,泾河之长,水之泱泱啊!我在高空鸟瞰,看它流向商、周故地,看它流向洛水之滨。我看见“厥初生民,时维姜嫄”,《诗经·大雅》记载的地方。看见后稷受封于邰。看见公刘迁徙于豳。见文王罹难,而接过那幅“河图”。看周公旦续写爻辞,而成就《易传》。还见到《小雅·六月》吟唱的“来归自镐,我行永久”,这镐京就在泾河之畔,因而吟着“侵镐及方,至于泾阳”。那入侵而来的“玁狁”不是什么外族,恰是我们发展强大的先祖狄羌。

        元鹤翱翔,从“北狄之国”至中原洛水,朝发夕至。双翼伸展遮天蔽日,大地驰掠留落叆叇黯暗的飞影,判若阴阳卦图。它在万里高空见到,自己故里古今的变迁,早已不复是“西戎”旧貌、古成纪的城池。元鹤发出“嗷——嗷——”禽鸣,那声音划破长空,不知哀乐。元鹤知道,如今这块大地名叫甘肃平凉,它近旁即是天水秦安,那里建有大地湾博物馆、伏羲庙,承载着它生命的历史,唤起它古远的记忆。是的,西戎、轩辕、狄羌,已融入华夏商周,不复自存,正像泾河流入洛水。

        元鹤翱翔着,携着我的心灵和眼睛,我睹之难抑深深感叹,这叹声亦如鹤鸣:噢,这块我先祖生生不息的西戎地域啊,我中华文明源远流长的源头啊!

        (作者为著名作家、甘肃省作协主席)

    光明日报
    中华读书报
    文摘报
    出版社
    考试
    博览群书
    书摘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日报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