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社会处在结构转型期,人们的需求结构和价值观念都发生了深刻的变化,需要澄清对幸福的认知,避免认识的误区,引导人民正确看待幸福问题。我认为从文化价值观角度出发,目前在社会上和学界,对幸福问题的讨论主要有两种倾向,一个是情感主义的倾向,一个是功利主义的倾向。
情感主义倾向的主要表现是从心理学意义上谈论幸福,把幸福、快乐看作是人们对生活满意程度的一种主观感受,或者心理体验。这有一定合理性,确实反映了一部分现实,但是这样下去往往陷入相对主义,一个人一个理解,导致讨论幸福没什么意义,没有什么确定性。
另外一种就是功利主义的倾向,把功利需要的满足放在首位,幸福不幸福主要是看物质财富的满足程度。按照功利主义的路子走下去也带来一个困扰——没有财富不幸福,有了财富却感觉幸福指数下降了。
我感觉采用上面两种路子都有问题,各有缺陷,情感主义和功利主义的两种倾向需要校正。
首先来看情感主义,这条路固然显得超脱,但是把握不好就容易走向极端。人不可能在纯粹的观念中生活,幸福、快乐总是在需要、欲望满足中实现,这就涉及到对财富的占有,对利益的追求。如果把情感、精神同利益、财富对立起来,是不利于社会发展和经济发展的;而且这种趋向往往会导致对功利的追求和市场经济的牵制,甚至是批判。
现在社会上仇富、仇官心理,全民的浮躁、焦虑心态,就是过分强调主观情感的体现。社会情绪被引发出来,抨击市场经济,抨击经济发展,这样的倾向并不是明智之举。应该讲市场经济无论如何还是一大社会进步,它的意义和影响仅仅是初露端倪,我们不能因为目前社会转型中或者是市场经济发展过程中出现了某些弊端,就否定市场经济的作用,否定经济发展。
再看功利主义,把幸福仅仅看作是财富与收入的增长肯定不会得到大家的认同,就算经济学也不完全持这样的看法。经济学这些年也兴起一门新的学科叫幸福经济学,从幸福的角度考察经济学问题,或者把幸福纳入到经济学之中。我们要在肯定功利追求的前提下,并且在功利追求的基础上提升超功利的境界,使幸福富有更多的价值因素和人文内涵。这是一个总的方向和原则。按照这个方向和原则,在对待幸福问题上超功利并不是脱离红尘,而是有功利追求的,它的真实意义和使命就是实现从功利物欲到精神境界的升华,使人们的价值追求更为理性,更符合人类全面发展的目标。
精神情感、价值文化要真正富有感染力就不能脱离市场经济,不能脱离现代社会发展的大潮。就此而言,情感主义和功利主义两种倾向并不对立,它们可以通过克服自身的局限结合在一起,实现有机融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