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English
  • 时政
  • 国际
  • 时评
  • 理论
  • 文化
  • 科技
  • 教育
  • 经济
  • 生活
  • 法治
  • 军事
  • 卫生
  • 健康
  • 女人
  • 文娱
  • 电视
  • 图片
  • 科普
  • 光明报系
  • 更多>>
  • 报 纸
    杂 志
    光明日报 2012年02月23日 星期四

    关注小微企业系列报道之二

    小微企业怎么了?

    《 光明日报 》( 2012年02月23日   16 版)
    1月30日,农民工在南京安德门民工就业市场查看招聘广告。安心摄/CFP
    2010年—2011年我国部分东部城市最低工资标准变化表
    CFP

        本期核心提示

        劳动用工成本上升、税负侵吞有限的利润、生产要素成本走高、融资困难加剧……内外因素叠加,生存环境困难重重,已成为小微企业不得不承受之痛。

        小企业“仿佛泡在冰水中的感觉”冷却了民营经济的热情,阻碍了实体经济的步伐,更刺痛了转型升级中的中国经济整体。小微企业究竟怎么了?是什么让他们陷入如此艰难的境地?是外在因素的叠加,还是发展中不平衡、不协调、不可持续的矛盾引发的必然结果?中国经济正在经历的“换血”运动又将把他们带向何方?

        很多小微企业把这一年多来的生存环境形容为是“腹背受敌”:对内,劳动用工成本的上升空前加剧,从年初到年底,招工“永不落幕”;名目繁多的税费使有限的利润空间几乎被压缩殆尽。对外,生产要素成本不断走高,小型微型企业融资困难加剧;而国外经济的低迷更让出口贸易雪上加霜……重压之下,有的企业甚至走上了“民间高利贷”的不归路。

        A·内忧 劳动力与税费的“双重压力”

        1月31日,浙江义乌。

        众多招聘人员和求职者将浙江义乌市人力资源市场挤得水泄不通。“春节刚过,我们每天都到市场上来,为招到足够人手真是使尽浑身解数,但依然很难招到合适的人。今年工资又比去年涨了二、三百元。”一位企业主抱怨着。市场外,一些苦苦等待求职者的中小企业招聘人员甚至表示:“招工的比找工作的还多。”

        年年招工年年“荒”。从东南沿海到北方内陆,持续多年的“用工荒”今年在多个城市“如期而至”。

        与往年不同的是,当前新生代农民工的比例越来越大,与他们的父辈相比,除了薪酬待遇外,他们对于工作环境、住宿条件、企业文化也有较多要求。而企业则希望招收熟练工,吃苦耐劳。供需诉求上的矛盾加剧了今年的用工紧张、用工不稳定。

        招工难的背面是企业与日俱增的劳动力成本压力。“对比两年前,目前员工的平均工资基本都有20%-30%以上的增长。一线员工的工资在2000元左右,加上各种福利及加班费,干得好的技术工一个月不会低于3000元。搬运工是企业最累的工种,但现在工资开到3000多元还很难招到合适的人。”一家广东陶瓷生产企业负责人向记者介绍。

        除了工资付出的不断上升,几乎每个小企业主手中都有一张长长的账单,显示企业有相当于一半左右的利润缴了各种税费。

        经营着一家包装制品企业的李先生一年摸爬滚打下来能赚120万元左右,但各种税费却数量不菲:“扣除雇佣残疾人就业享受的退税,17%的增值税需交20万元左右;25%的企业所得税,每年12.5万元;城建税、教育费附加、车船税,每年5万至8万元;养老、医疗、失业、工伤等社会保险费每年30万元。算下来,每年得交70万元税费,到手的净利润只有50万元,大约58%的利润缴了税费。”

        全国工商联统计,目前向中小企业征收行政性收费的部门有18个,收费项目多达69个大类。庞大的税费支出加剧了小微企业的负担。

        B·外困 融资与订单的“两难境地”

        黄先生经营着广东一家小型玩具厂,每到月底他总是如坐针毡,“因为月底要支付工人工资。过去国外订单多,可以通过订单质押获得贷款,先期支付工人薪酬,现在已经很难通过这种渠道获得贷款。”无奈,黄先生只得求助于民间高利贷。他说:“上个月借了20万元,半个月就要支付将近1万元的利息。我也知道高利贷是‘毒药’,但是为了生存也不得不喝。”

        为遏制通胀,2010年10月后不到一年时间里,央行先后5次上调存贷款利率、9次上调存款准备金利率。信贷闸门收紧令小微企业融资状况更趋窘迫。据银监会测算,我国银行贷款主要投放给大中型企业,大企业贷款覆盖率为100%,中型企业为90%,小企业仅为20%。

        部分企业只得转向民间借贷,使得融资成本陡增。一份对民营企业的调查显示,9%的企业表示“经常从民间高息借款应对资金周转”,47%的企业称“偶尔为之”,半数以上的企业涉足过高利贷。

        国外经济低迷带来的“订单”缩水让外向型中小企业面临严峻的内忧外患。去年底,广东佛山对15类中小出口企业的调查显示,接到今年一季度订单的企业占调查总数的52%,接到半年订单的占8%;有37%的企业没有接到任何订单。

        诸多经营性成本不断上升,企业的产品价格却难以同步同幅度提升,使得小微企业利润遭到严重挤压,相当部分企业处于亏损边缘。

        “宁炒一座楼,不开一家厂”;“虚拟经济来钱快,实体经济发展难”……在实体经济投入成本较高、产出周期偏长、利润空间有限的情况下,很多中小企业纷纷萌生“脱实向虚”的念想,转向资产炒作。社科院发布的2012年社会蓝皮书称,在温州1100亿元民间借贷资金中,用于一般生产经营的仅占35%,用于投机和高利贷的资金占比高达60%。

        正常的民间借贷有利于为中小企业发展“输血”,但过度汹涌的投机炒作不仅将他们逼上绝境,也把实体经济推上了“失血”边缘。

        C·内伤 练好内功才能“自救”

        小微型企业的成长过程,就是不断提高经营管理素质的实践过程。

        很多小微企业脱胎于乡镇民办企业,由于在起步阶段普遍资金不足、人才缺乏、技术水平低、生存压力大,一般都无暇顾及规范企业管理,总处于低水平重复阶段,难以有序实现经营规模扩张和质的飞跃。

        正是由于中小企业特别是小型微型企业素质普遍较低,一遇外部环境风吹草动,例如国际金融危机冲击、宏观调控趋紧等,其关闭率就会大大上升,直接影响就业与社会稳定。

        传统制造业的小型微型企业大多处于产业链的低端,只能完成简单的初级加工,缺乏可持续的发展能力,创新能力不足。数据显示,一些“用能大户”的能源利用效率比全国平均水平低20%以上。

        质量诚信意识淡薄也普遍存在于小微企业中。一些小企业生产假冒伪劣产品、偷税漏税,有的甚至不讲信用,恶意逃债。例如在社会上引起巨大震动的苏丹红、瘦肉精、染色馒头等事件,都对中小企业特别是小型微型企业发展造成了负面影响。

        毫无疑问,对小微企业来说,再依靠廉价劳动力、廉价的资源、廉价的环境成本取得竞争优势的时代已经过去。依然延续过去那种“成本低廉、规模竞争、机制灵活”的模式,就可能被市场无情抛弃,毕竟今天消费者对品质的追求,让中小企业低成本、快速模仿的策略不像过去那么奏效了。

        D·转型 发展不得不承受之“痛”

        脱离企业发展的客观规律和中国经济转型的现实要求来谈论小微企业的困境是孤立的,不客观的。

        据社科院中小企业研究中心主任陈乃醒观察,目前中小企业出现了两极分化的现象:有1/3企业发展得非常好,出口订单不断增加,产品质量不断提高,利润增加很快;剩下的2/3中,有1/3的企业稍微存在一点困难,但日子勉强能过;还有1/3日子比较艰难,生存压力很大。

        “生生死死、优胜劣汰是企业发展尤其是小微企业发展的常态。一般来说,中小企业每年5%的倒闭率是正常的,但转型的过程中淘汰率可能要到10%左右。”在陈乃醒看来,过去经济的发展主要依赖每年劳动力的增长,去年全社会劳动力少增长了10%,直接推高了劳动力成本,也带来全国近10%的中小企业倒闭率。 

        工信部总工程师朱宏任也表示, 对于小微企业来说,面临着两个突出问题,一是如何更好地成长;一是如何转型升级,培育自己的竞争力。

        转型,已成为中小企业不得不承受之痛。

        “十一五”期间国家赋予中小企业的内容是支持中小企业较快发展;“十二五”时期我国工业发展的着力点发生转向,不在于追求更高的增速,而在于下更大工夫优化产业结构,提高发展的质量和效益。

        事实上,面对危机,受冲击最厉害的是那些劳动密集型、缺乏核心竞争力的企业。但政策在扶持的选择上,却更倾向于创新型、创业型的中小企业。

        不只是中国,如何处理中小企业发展难题是世界经济发展中的普遍议题。当前中国中小企业面临的困境,既是这一阶段内外部因素所致,更是中国工业化走向纵深后的必然。

        在解决难题,推动中小企业改革与中国经济转型升级相结合的过程中,有迷惑,有争议,实属正常现象。但如果因此陷入踯躅,进而改变调控方向,甚至动了延缓改革的念头,只会对宏观经济带来更多不利。

        (本报专题采访组  温 源 郭丽君 杨 亮 柳 霞)

    光明日报
    中华读书报
    文摘报
    出版社
    考试
    博览群书
    书摘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日报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