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English
  • 时政
  • 国际
  • 时评
  • 理论
  • 文化
  • 科技
  • 教育
  • 经济
  • 生活
  • 法治
  • 军事
  • 卫生
  • 养生
  • 女人
  • 文娱
  • 电视
  • 图片
  • 游戏
  • 光明报系
  • 更多>>
  • 报 纸
    杂 志
    光明日报 2012年02月22日 星期三

    江苏教育为经济转型做了什么

    《 光明日报 》( 2012年02月22日   07 版)

        2011年,江苏实现经济总量近5万亿元,财政收入又一次跨入万亿元俱乐部。经过30余年的快速发展,如今,江苏正面临着继乡镇企业和开放型经济之后的第三次转型。在不同的发展阶段,为什么江苏在每一次面临发展瓶颈时,都能够突围?事实证明,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根本靠科技,基础在教育,关键是人才。

        江苏发展模式上的脱胎换骨,教育在其中到底起什么样的作用?对此,记者深入江苏经济主战场发现,江苏教育在经济转型中再次成为了中坚力量。 

        科技支撑经济转型

        科技服务经济社会发展是推进经济转型升级的根本落脚点,江苏以科技投入和科技服务为支撑,夯实经济创新发展的基础。

        在2月14日召开的2011年度国家科学技术奖励大会上,江苏智慧闪耀全场:共有55个通用项目获得国家科学技术奖励,获奖数量居全国第二。

        其中,东南大学尤肖虎团队承担的“宽带移动通信容量逼近传输技术及产业化应用”项目,破解了世界性难题,推动了一场通信领域的产业革命;河海大学刘汉龙教授主持的“现浇混凝土大直径管桩及复合地基技术与应用”已投入使用,产生了直接经济效益1.84亿元;南京农业大学参与的“水稻丰产精确定量栽培技术”在江苏姜堰、兴化两地推广,以亩产903.8公斤和937.2公斤创造了稻麦两熟制水稻高产的世界纪录。

        “在经济转型中,高校要打好科技这张牌。”南京医科大学党委书记、校长陈琪教授一语中的。

        人的器官受损,可以从猪身上移植,2011年,南京医科大学引进美国代谢疾病专家团队,在“转基因猪”领域的研究轰动业界。

        如果说,南医大器官移植和新药研究是高校科技创新成果的“点”,那么,南京农业大学和南京工业大学在“面”上下足了功夫。记者了解到,围绕中央一号文件聚焦“农业科技创新”的要求,南京农业大学在开展“科技大篷车”、“百名教授兴百村”、“科技落户”等科技兴农工程,为“三农”作出突出贡献。南京工业大学党委书记王德明教授表示,高校要围绕江苏发展的需要,为其提供智力支持和科技支撑。

        记者了解到,2011年,江苏科技进步对经济增长贡献率达55%;全社会研发投入突破1000亿元,占比提高到2.2%;江苏专利申请总量、专利授权总量、企业专利申请量、企业专利授权量以及发明专利申请量5项重要指标继续保持全国第一。

        人才助推经济转型

        “万里鲲鹏正举,教育春风渐酣。”当前江苏教育改革发展正处于重要的战略机遇期。抓住机遇、用好机遇,人才是关键。

        面对教育人才短缺的“软肋”,江苏敞开大门,走出了“超常规引人才”之路。“以超常规的政策举措、超常规的优惠条件、超常规的经费投入,面向海内外聘用教学水平高、学术造诣深的教授,为教育夯实基础。”江苏省教育厅厅长沈健解释道。

        “超常规”的引人政策,成效显著。近3年来,江苏引进高层次人才近9万名、创新创业团队2200多个,尤其是“千人计划”人选达176人,创办高科技企业1000多家,形成了引进高层次人才、创办高科技企业、助推经济转型升级的链式效应。

        江苏在培养人才方面,也作出了表率。江苏大力实施“333工程”、“六大人才高峰”、“青蓝工程”、“科教兴卫工程”、“五个一批”等高层次人才工程,造就了一批中青年高级专家。

        作为国家高等教育综合改革试点省份,江苏提出“试点先行、逐步推开、稳步推进”,以提高教育质量,为经济转型升级提供人才。同时,江苏非常注重从基础教育着手。为防止幼儿园教育“小学化”,《江苏省学前教育条例》将于3月1日正式实施。

        产学研结合服务经济转型

        “产业牵引,创新驱动”,以大学为主体的产学研合作,对区域创新能力的提高、产业结构的调整、新兴产业的发展具有不可估量的作用。

        2009年,江苏启动了“校企联盟”行动,组织省内190多所高校院所的1000多个主要学科与2000多家企业结对合作,将高校“营养”注入社会“血液”,为服务地方经济搭建了平台。据统计,江苏目前已建“校企联盟”6000多个,1万多名科技人员深入企业开展科技服务,形成了人才“千军万马”进企业的生动局面,这让江苏“校企联盟”的行动越发坚定。

        送技术,提升发展水平。“科技镇长团”,是江苏产学研结合推动经济转型升级的重要手段。2010年9月,南京理工大学博士梁永顺作为科技镇长团成员,来到扬州江都市担任武坚镇党委副书记。看到镇上最大的企业金鑫电器公司核电螺旋管焊接技术长期被国外企业垄断,却一直无法解决,梁永顺立即联系母校王克鸿教授,请他担任企业技术顾问。“仅这一项技术,就能为企业每年带来10亿元的销售收入。”公司老总汤金根感慨道:“盼了十年,跑了十年的难题,竟被‘科技镇长团’一周解决了!”

        据统计,从2008年“科技镇长团”工作启动至2011年底,江苏共有600多名教授、博士在苏南苏中34个县市区的322个经济强镇或园区任职。“科技镇长团”签订产学研合作协议1415项、合同金额27.5亿元,推动建设创新平台606个。(本报记者 郑晋鸣 本报通讯员 王娜娜 )

    光明日报
    中华读书报
    文摘报
    出版社
    考试
    博览群书
    书摘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日报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