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English
  • 时政
  • 国际
  • 时评
  • 理论
  • 文化
  • 科技
  • 教育
  • 经济
  • 生活
  • 法治
  • 军事
  • 卫生
  • 养生
  • 女人
  • 文娱
  • 电视
  • 图片
  • 游戏
  • 光明报系
  • 更多>>
  • 报 纸
    杂 志
    光明日报 2012年02月20日 星期一

    艺坛杂议

    为老百姓写戏

    ——评秦腔新剧目《西京故事》

    傅 谨 《 光明日报 》( 2012年02月20日   14 版)

        秦腔新剧目《西京故事》是一出贴着老百姓的心窝窝写的戏,所以它得到西安观众发自内心的拥戴,也就不足为奇。陕西省戏曲研究院的新戏《西京故事》一直牵动着西安观众的心。剧院的售票窗口早早就挂出“满座”的招牌,剧院门口天天晚上游弋着倒票的“黄牛党”;演出过程中自始至终热烈的气氛,剧终后久久不肯离去的观众,都说明这部现实题材新剧目的魅力。

        这是一部艺术性与思想性俱佳的现实主义力作,令人感同身受的情节、故事与人物,足以让观众触摸到时代真实的脉动,并且引发深层的思考,激励人们在新的时代,在中华民族文化悠远的伦理道德根基上坚守理想主义,实现自己的奋斗目标。《西京故事》通过来自农村的罗天福夫妇子女两代人在西京的际遇,从两个视角展开当代农村人追寻城市梦的坎坷经历和超越、战胜困难的努力。它不是心灵鸡汤式的浅薄的励志文学,它不想为农村人虚构一个因进入城市而迅速获得成功的神话。它把故事置于凝重的时代话题——伴随着发展而来的不可避免的两极分化,扭曲了许多人的灵魂,加剧了社会矛盾与城乡冲突,而解决之道,从社会角度看,并不仅仅在于经济的发展与腾飞;从个人角度看,也不仅仅在于发财致富。秦腔《西京故事》的重心,在于揭示当代人成功的艰辛以及成功的强烈意愿背后潜在的危机,让我们警惕罗天福一家的西京梦——这正是我们这个民族的中国梦的缩影——遮蔽下隐隐若现的困局,为了实现这一梦想,我们除了需要执着、需要勤奋、需要拼搏,还需要更多,那就是需要一盏理想的明灯照耀我们前行。

        秦腔《西京故事》写了当代人的迷失和抉择。这里,不仅有因城市的急剧扩张而率先得益的暴发户的迷失,有教育者的迷失,也有农村青年焦躁地急于改变命运的迷失;迷失逼迫人们选择生活道路,更逼迫人们在灵魂的升腾与堕落之间抉择。优秀的文艺作品,不仅要引导人们选择正确的价值观和生活道路,更重要的是要让这样的选择令人信服。《西京故事》做到了这一点,所以值得充分肯定。罗天福和他的子女跨越从农村到城市的门坎,面临前所未有的挑战,但是在戏里,他们在挑战面前,把自己锻炼成了精神上的强者。

        强者的诞生需要特殊力量为支撑。在秦腔《西京故事》里,作者巧妙地用主人公罗天福创伤累累的脊柱为象征,它让我们认识支撑着中华民族的历史与现实、今天与明天的千千万万普通民众内心中朴实的伦理的当代意义,因为有对深深镌刻在心灵深处的道德信念的坚守,让中国的脊梁始终挺立不倒。

        秦腔《西京故事》是剧作家陈彦继《迟开的玫瑰》《大树西迁》之后又一部令人瞩目的作品,三部作品体现了他对城市平民、普通知识分子和农民这三个中国当代最重要的群体的关注,通过这现实题材三部曲,他当之无愧地成为当代中国最优秀的现实题材剧作家。他的作品,总是能够从普通人的生活和命运出发,并且超越个人际遇,体现出更宏大的社会背景,表达深刻的思想内容。《西京故事》比前两部作品有更丰厚的内涵,因为更宽广所以更厚重。

        提及《西京故事》的成功,还要提及主演李东桥的演绎,他为人物创造了极具表现力的身段,他感人至深的唱腔,更给人留下难以忘怀的记忆。就像秦腔历史上多数经典剧目一样,李东桥擅长于用苍凉凄切的大段苦音慢板,演绎主人公罗天福的内心激烈矛盾,尤其是在主人公面对生活的艰辛,在放弃和坚守中挣扎时,秦腔的表现力更被发挥得淋漓尽致。

        在这个信仰萎缩的时代,我们太缺乏这样既直面现实又充满理想主义精神的剧作;同样,当人们抱怨观众不愿意进入剧场时,应该反省的是我们给普通民众提供过多少像秦腔《西京故事》这样贴近民众的生活,与他们的喜怒哀乐产生强烈共鸣的作品?

        (作者系中国戏曲学院学术委员会主任、教授)

    光明日报
    中华读书报
    文摘报
    出版社
    考试
    博览群书
    书摘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日报版权所有